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念的塑造、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理念的形成都对其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之本,凝聚着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和感召力,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思想防线,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高校要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思政教育
丰富立德树人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高校应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管齐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并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程方面,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浅出阐释国家所颁布的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凝练文件精神,从多层面出发探讨我国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在课程思政方面,将专业知识学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起来,利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民族产业的相关案例作为材料辅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接受思想洗礼,进一步增强学习获得感。
加强党建引领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学生党建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将民族纪念馆、红色革命区作为党日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引导基层党支部成员特别是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习认知和理解认同,形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不做违背民族团结、破坏民族和谐的事,以真切友好的态度和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习俗,成为广大学生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榜样。
推进教师成长
稳固育人主体力量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传道者必先解道为理念前提,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其解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育人方式,以言传身教的形式,通过知识融入、情感融入、能力融入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此外,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教师评先评优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激励考核体系。
营造文化环境
落实环境育人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需要知识教育的直接灌输,更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氛围营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高校应借助校内社团的力量,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民族主题的相关活动,确保活动内容具有民族特色、活动形式喜闻乐见,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加深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同时,立足新时代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群体特征,加强线上文化环境的营造,利用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群聊等渠道向学生传播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正能量,使主旋律始终奏响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将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科学思想理念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应从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党建引领、推进教师成长、营造文化环境四方面入手,让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吴忠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