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与存在感——让园所的未来“看得见”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东胜区盛世康城幼儿园已将变革作为全园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破旧立新,深度激活师幼的生命活力,将园所打造成教育强市,一直是我在思考的命题,也是全体教职工共同探索的课题。但是,在走向变革的过程中,我与我的老师们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不改也能还过得去,但改革之后更有活力;到底应该改什么、怎样改、改到怎样的程度,最终又驶向何处?
为抓好研究工作,助力区域学校突破发展瓶颈,自治区教育厅专题报告会向我们推荐了由沈祖芸老师撰写的《变革的方法》。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初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样有关中学的变革方法,对我、对我们园能有多大帮助?带着我们在变革中面临的困境,我再一次阅读此书,豁然意识到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现有组织中进行变革的园长来说,是极具启发的。
沈祖芸老师提出,一个学校是否具有“未来性”有两个观测点:一是生长性,二是存在感。拥有生长性与存在感的学校一直处于生机勃勃的成长之中,它的课程并不完美,但每一天的师生交往让课程更丰富、更适合;它的教室有缺点,但每一位师生都在贡献智慧,往里面添加自己的学习成果;它的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概念,但是会贯通课前、课中、课后时空,与每一位学生产生链接;它的学生从不会厌倦,而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在选择、在发现;它的每一处角落从不是静止的,而是总能让人撞见一些不经意的感动或“意外”……沈祖芸老师的观点让我认识到到,一个具有生长性的学校是如何在变革中培育老师、培养学生的。
那么,如何办出一所“热气腾腾”“热烈成长”的幼儿园,培育好教师,培养好儿童,让我们的园所更具“未来性”呢?据此,我结合本园变革实际与需求,潜心研究书中提到的北京市十一学校育人模式转型案例,尝试从书中提炼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做法与可复制的经验,对我园的变革之路进行了架构。
一、聚焦一个目标,精准办园定位:从盲目的跟随转向支持种子绽放美好生命
《变革的方法》提到,在变革中要和团队一起确立一个远大崇高的愿景,让能成事的人投入其中,勇敢面对挑战并享受过程。盛世康城幼儿园以“1+N”文化为行动指南,确立了“支持每一粒种子绽放美好生命”的愿景,鼓励教师紧扣愿景,动态追随儿童,着力建设“人事相诚”“自由鲜活”的文化。
一是建设生态文化,让教师的工作生态、幼儿的学习生态与园所的文化生态和谐共生,以见心、见行、见未来的生态文化体系做出激活组织、赋能个体的变革;二是建设教师共同的人生观、职业观与教育价值观,以“幼儿在你的培育下可以获得什么?将把幼儿带向何方?”为主线,打造心智、行为、文化、系统四象限同步执行的模式,统一教师育人观、课程观,专注培养身心健康、文明自信、自主乐学的孩子,避免变革效率低、组织内部内耗重;三是建设具有园本特色精神文化,以“办有幸福记忆的幼儿园”为宗旨,以文化管理激活行动力,让生活其中的师幼都能在激励中成为积极主动的人。
二、围绕两大主题,突出人的在场:从单一单向的课程转向“1+N”的多元课程
《变革的方法》在“结构化的人的选择”部分提出了一个变革心法,要相信人的感受与人的选择的力量,要相信组织结构重塑人的力量。这一观点说明“人”是一切根源,要尊重人的感觉,并坚信组织的力量。在近几年盛世康城的变革中,我们基于儿童、基于未来,打破了传统单一单向的课程,构建了“1+N”课程体系:“1”为常量,以游戏为主要形式;“N”为变量,建设多元开放型混合式游戏学习时代,进行全员、全领域、全过程育人。
在“1+N”课程体系的两大主题引领下,我亲自见证了本园老师们在“变革微笑曲线”下的改变与成长,即“第一阶段拒绝(不要吧?)——第二阶段对抗(谁说要这么做?)——第三阶段探索(这样也可以呀!)——第四阶段投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尊重、理解老师感受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年提升计划,不断激励老师在破立之间提升人品、教品、能品,持续蜕变、整体生长,并在组织中找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三、创新三类载体,重塑教师定位:从掌握教学技艺转向拥有更多的儿童知识
沈祖芸老师提出,新时代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在于掌握更多的“学生知识”,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运用不同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切的教育。这与我园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下推行的“建高峰”“筑高原”的理念不谋而合。“建高峰”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型教师人才,“筑高原”则是通过大面积提高质量,让每一位幼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顺着“这一个”儿童的认知规律、问题归因与个体差异给予最适切的支持。持续创新“专递项目”“补位项目”“名师网络项目”三类载体,开展生活项目、食育项目、美学项目等行动研究,从大量的园本教育案例或数据中提取优势、问题、困惑、矛盾,进行研究,分析建模“儿童知识”,在动态生长中支持每一位儿童深度学习与思考,促进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与发展。
四、探寻“X”样态,重造教学流程:从有限局限的活动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
思想上变革,行动上也要做到。这是《变革的方法》所提倡的,它让我认识到学校一直是有变化的,有一群人一直在为创造好的教育出谋划策。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都非常熟悉一种传统的教学状态:同一学段的儿童参与同一种活动,他们在园的学习与活动以时间为单位被切割,所有的教学发生在园所内,不断转换着领域“频道”。在这样的有限且局限的活动时段下,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状态跌宕起伏、忽高忽低。我园在“1+N”课程体系下,基于儿童立场,持续探寻“X”样态(X=生活、思考、哲学、艺术、时事等),利用数字化教育技术打破园所、家庭、社会教育边界,串联共享周围资源,联动家长、社区营造健康成长的生态共同体,将儿童视为园所内外“有能力”的学习者,支持儿童在无边界的“X”样态教学下运用不同的材料、资源、手段与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总之,十年辛苦不寻常,最是变革动人心。沈祖芸老师的《变革的方法》通过北京市十一学校在一系列组织变革中蜕变成高质量育人优质校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以人为本的变革——从目标、制度、用人、创新与价值层面进行适切的组织变革,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让大家都“上车”,齐心协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样一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相信我们每个园所都能在高质高效的变革中创造出具有“未来性”的幼儿园品牌。(郝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