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探寻“农光互补”振兴之路
“这些光伏板全部采用天合光能至尊N型700W+组件,正反双面都采用了双面硅材料这一特性使得它能接受地面的漫反射光线,同时还具备超低工作温度系数,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就能达到发电的要求,从而大大提升了发电的效率。此外,超低衰减的特性使它在户外‘服役’周期里能将发电的衰减控制在20%以内……”
8月3日上午,在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西良田,国家能源集团“海南万宁礼纪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专工王天旭正声情并茂地给来自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琼光璀璨,能源先锋”社会实践团的黄曾炜一行人介绍用于该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光伏板。该团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知海南、聚海南、享海南”专项活动团队。经过多次方案研讨,团队成员于8月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海南万宁,与当地成员汇合,共同探寻能源项目的振兴之路。
到达国能万宁礼纪光伏发电站后,同学们即刻开启观摩学习。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光伏发电区、集电线路区和升压装置区等厂区,并对附近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和绿色发展宣讲。通过实地调研、跟岗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该电站从建设、并网到运营的发展历程,感受新能源、新模式在乡村振兴和能源强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践团了解到,在项目开展初期,万宁礼纪光伏发电站和农业公司展开了合作,通过积极改善土壤条件,探索适合该布局模式的农作物,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一千多亩农地变废为宝,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八月似火的骄阳和电站蒸腾的暑气也挡不住同学们学习实践的高涨热情。同学们手持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专业知识和交流了解到的相关问题。同学们了解到,集电线路的材质、粗细和布局等均会影响电能的传输效率,线路位置不同可能导致老化速度有差异,绝缘保护也至关重要。成员们积极向工作人员提问,如线路暴露位置的影响、绝缘保护的优化等,深化了对集电线路的认识。
在广阔的光伏发电区,实践团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细致观察着光伏组件。在升压装置区,面对硕大的升压装置,同学们眼睛里充满了新奇,专心地听着工作人员讲解电能是如何在此进行转换和升压的;在中控室内,大家盯着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刚刚接触,但依然努力去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逻辑。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储能系统和中控系统。
大型高精度仪器令人震撼,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更让同学们倍感惊叹。电站自主研发的系统与中控室相连,减少了看守维护人员。智能无人机对 1400 余亩的发电厂智能巡检,能及时发现电板常见问题,保障电站高效稳定运行。王天旭专工称,智能系统并入降低了维护成本,中控室设备能迅速锁定故障并确定原因,减少了排除和筛查时间,大幅缩短了故障空窗期。
实践团在参观中了解到,为解决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这里建有由 9 个电池储能箱构成的储能系统,用于调配发用电量、平衡供需关系。但王天旭专工指出,储能系统是发电站薄弱环节,高温下高故障率令人头疼,虽目前技术问题尚未有成熟解决办法,但公司正积极与外部合作探索改良升级之路。这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储能技术的重要性与发展中的挑战。
参观结束后,实践小队走访附近村民。交流中发现居民对光伏发电项目反响积极,称其带来诸多好处。项目不仅使光伏板下的农作物生长良好、产量保持稳定,让村民们增加了经济来源,而且农光互补项目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完善,提升生活品质。实践团认真记录并分析讨论,对新能源与农业融合有新思考。此外,实践团在发电站附近进行宣讲,从促进经济多元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四方面,突显万宁礼纪农光互补项目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该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此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让我了解到了部分技术的现有局限性,也激发了我励志学习氢能知识,投身氢能事业,解决氢能领域难题的抱负。”团队队长黄曾炜表示。
这个暑期,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以“能源强国,青春挺膺”为主题,组织四十余支团队奔赴社会大课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各实践团队紧扣学科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专长,开展探访科技助农、宣讲农科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等专项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为能源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