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北京升级打造“融铸式”教育协作——京蒙学子共研共学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2024-08-07 15:47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蓝色的哈达、明媚的阳光、热情的同学、美丽的风景、动人的故事……海拉尔,蒙古语意为“长满野韭菜的地方”,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的海拉尔,是一颗耀眼的草原明珠。

今年夏天,北京的300余名中学生在内蒙古海拉尔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研学时光。7月22日-27日、7月29日-8月3日期间,北京组织来自东城、海淀、丰台、大兴和怀柔五区的三百余名师生分两批前往内蒙古海拉尔国家研学基地,开展“京蒙东西部协作海拉尔研学活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京蒙两地学子同吃同住、共研共学,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团结之花在京蒙学子之间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深入人心。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组织此次活动,既是北京市教育系统对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践行,也是将“组团式对口支援”转型升级为“融铸式”教育协作的积极探索,北京将努力为京蒙师生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新场景,打造京蒙教育协作的新质生产力。

初识草原 相见如旧

7月22日,北京第一批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抵达内蒙古海拉尔。这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原本还有些许青春期的害羞和内向,但很快,京蒙两地的孩子们就开始感慨“虽从未谋面,但却颇有些相见恨晚之意”。研学团抵达海拉尔后,当地新海中学的二十余位同学身着民族服装,为远道而来的北京师生献上象征吉祥如意的蓝色哈达。来自北京的同学们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校服熊、学校特色文创等伴手礼。学生们互相作自我介绍,虽是初见,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迎接方式让他们迅速熟络起来。

当天的开营仪式,还精心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其中的篝火晚会是孩子们的“最爱”。京蒙小伙伴围在篝火边畅谈,草原夜晚的别样体验让两地小伙伴敞开心扉,充分交流对未来几天研学活动的热切期待,也让北京同学生动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蓝色哈达融化了我们刚刚抵达海拉尔的心。北京和内蒙古的学生代表初见面时互送代表友情的精致礼物。深深相拥的我们正是京蒙团结友好的象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张叶桐把刚刚抵达海拉尔时内蒙古同学赠送给她的蓝色哈达仔细地叠放起来。“这太珍贵了,因为它寓意着朋友间的珍贵情谊。”

本次研学活动一系列精心安排,充分体现了北京和内蒙古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的高度重视,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京蒙两地各族学生充分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活动是京蒙教育协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探索,两地党委政府精心架起京蒙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北京学生走进北疆,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未来还会让内蒙古学生到北京研学,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同时通过活动增进友谊,建立长期联系,在互相学习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研学第一天,孩子们入驻营地后,纷纷在各区各校领队教师的组织下,收拾床铺、整顿内务,亲手布置集体生活的空间,充分发挥了活动育人、劳动育人的积极作用。

交融研学 文化融铸

天蓝如洗,水草丰美,初识呼伦贝尔草原之后,京蒙小伙伴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同吃同住、共研共学。

此次内蒙研学,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京蒙教育系统领导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调研、规划研学路线及各项活动,凸显“同研共学”的育人理念和“同频共振”的情感体验。在每期6天的研学行程中,由参与京蒙“组团式”教育帮扶的三区派出1-2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内蒙派出1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共同入营,通过同吃同住、共研共学,实现两地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研学活动期间,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前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学习当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互动;在“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畔,两地学生赏美景、品美食、同玩耍,让情感交融浑然天成;在额尔古纳河市观看马术实景演出、漫步白桦林,体验马背民族的骁勇善战和强悍不屈;在雄伟的满洲里国门下,直观感受边境内外国家发展状况、民众生活的不同景象,体悟新时代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次研学活动聚焦“民族之情”“爱国之情”“自然之美”等关键词,精心策划选取彰显民族地区特色的研学主题内容,让师生置身祖国正北方边境,切身感受祖国强大,并通过参与沉浸式实践活动了解草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学生徐婉欣用“收获满满”来形容这次研学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让我尽数欣赏了名族风情以及地域特色,也让我结识了远隔千里的朋友,体会了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见字如面 友谊绵长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每期6天的研学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如何才能把京蒙小伙伴之间珍贵的友谊永久镌刻?此次的研学活动正式启动“京蒙同心·见字如面”活动,建立起京蒙学生长期书信往来友好关系。

“一纸书信,不仅传递信息,更承载着情感的温度与深度。今天,在这里,我想再次发出‘京蒙同心·见字如面’的倡议。希望京蒙各族的青少年能够以书信的方式广交朋友、深入交流。”7月26日,在“京蒙同心·见字如面”活动启动仪式上,“见字如面”活动发起人李槟子发起倡议,号召京蒙学生以纸笔为媒,以情感为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是由北京市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发起的一项倡议。近年来,这一倡议围绕“对话故宫”“对话 时代英雄”“对话未来”“对话冬奥”等系列主题,带动中小学生手写数万封书信,逐渐发展成为在全市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育人活动。随着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从“组团式对口支援”升级为“融铸式”教育协作,市教委也将这一品牌活动有机融入到京蒙教育协作中,让“京蒙同心·见字如面”活动成为研学活动之后,延续京蒙两地学生情感链接的创新载体。

在第二期研学活动“京蒙同心 见字如面”结对仪式上,9对京蒙学生代表登上舞台,亲手交换了写给彼此的信件,将这份情谊珍藏。同时,活动还组织京蒙12所学校代表,手执印有学校校门和地址的巨幅明信片,两两结对,互换地址,建立起了互联机制,鼓励号召京蒙“笔友”们拿起纸笔交流文化,增进友谊,共话成长。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旨在引导两地学生以“京蒙同心·见字如面”活动作为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为两地学校搭建新的桥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一封封书信将承载着京蒙两地师生双向奔赴的深情厚谊,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京蒙学子之间绽放。

研学活动刚刚结束,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学生于佳琪已经发出她写给北京好朋友的第一封信:“从我鼓足勇气对你说出了那句‘你好’时,我们的友谊之路也由此开始,此后我们便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探索的过程,更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经历。”

协作升级 共谱新篇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赴青海、宁夏考察时叮嘱:“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在“组团式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探索转型升级,创新实践“融铸式”教育协作,将支援合作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加两地学生获得感的同时,深化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将开辟教育援助新赛道,以书信交流、线下研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北京的师生与西藏拉萨、青海玉树、内蒙古海拉尔等地的师生心心交融。

2023年,京蒙两地签署《深化京蒙教育东西协作工作的协议》,从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等9个方面,打开京蒙教育对口协作新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京蒙协作力度,拓宽东西部交流广度,在增加两地学生获得感的同时,深化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今年暑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向北京市参与京蒙“组团式”帮扶各区发出开展两地师生共建活动的邀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内蒙古教育厅诚邀北京市师生来蒙,旨在为两地师生们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和交融的平台。

京蒙教育系统领导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调研、规划研学路线及各项活动。市教委支援合作处处长范忠伟介绍说,“京蒙双方共同研讨顶层设计,反复研讨交流,并在两期活动中持续关注活动的开展,以及通过师生反馈不断优化组织设计,力求让研学行程更加科学合理,让京蒙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立体丰富,切实保证研学活动实效。”创新的工作方式、创新的活动载体、创新的教育资源观,助力京蒙两地构筑起新型“教育协作共同体”,此次活动中打造的教育协作工作新方式,也为北京与受援助地区之间开展同类活动时提供了新样板。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为进一步推动京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的长期开展,北京市教委后续将在长期开展研学互访方面研究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深度研磨、科学订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育人目标的研学互访活动,探索打造京蒙教育协作新品牌。

图文/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曾瑞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