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南财大这一实践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4-07-24 15:00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将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明月先锋实践团队先后来到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和崇州市竹艺村开展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实地走访、线下调研等形式了解了近年来非遗村落扎染、竹编传承等情况,并利用专业优势为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拓展新的青年见解。

活动期间,该团队驱车分别来到了蒲江县明月村和崇州市道明村开展暑假实践调研。各具特色的两个村落,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传统村落——明月村出行便捷、房屋分布错落有致,总体呈现出现代化的农村生动图景;道明村则是笼罩在绵延的竹林和葱郁的茶山下的一幅自然画卷。

在明月村,明月先锋实践团队了解了该村的总体情况:以创意工坊闻名,通过确立“文化兴村”的发展战略,该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学者、创业者和资本的入驻,成功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品。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到生态旅游、非遗传承,明月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明月村不同,道明村则依托自身资源发展。在道明村,该团队了解了久负盛名的道明竹里。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 “∞”型建筑。通过现场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叹为观止的视觉体验,道明竹里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给该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深入了解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当地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该团队成员还对当地村民、游客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明月村很幸运,因为遇见了一批文化人。”不少明月村村民感慨道,市民下乡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的想法,才使得这里成为了真正的“诗和远方”。道明村的竹艺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在寻访途中,随处可见手工艺品集市。集市上摆放了许多村民自制的手工艺品,如蒲扇、背包、铃铛等。当地竹编手艺人吴华明(化名)表示,他们打小就开始学习竹艺。随着道明竹艺的名声越来越大,竹艺为他们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丰富。“当下村庄依托竹艺文化吸引了许多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做生意,发展前景可观。”该团队成员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为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该团队成员分别体验了明月村的扎染和道明村的竹编。据悉,陶艺和扎染是明月村非遗文化的重要体现,该村对扎染艺术的推崇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染料来源于村民自家种植的板蓝根、蓝靛和茜草等作物,扎染成品在村庄随处可见,既可以是装饰品也可以是生活用品。”在工坊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该团队成员选择了合适的布料,并根据布料的特性设计出独特的扎结方式,这是决定最终图案的关键一步。“扎结好后便是染色,布匹在染缸中浸泡,每一次翻动都成为对色彩的探索。” 

在道明村,该团队成员选择了著名的杨隆梅工作室体验竹编。该工作室内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竹编艺术品,体现了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在参观结束后,该团队成员亲自动手体验了竹编。从如何选择竹条、起底到编织,相关竹编师傅向大家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示范。在体验的过程中,该团队成员与竹编师傅探讨了竹编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保护问题,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同乡村振兴相结合。据悉,这次体验让该团队成员认识到了艺术、文化和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通过一系列调研,我们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明月村的扎染使人与村庄共同成长;道明村的竹编艺术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次调研让该团队成员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手工艺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还面临着技艺传承和市场推广等多重困难。为此,该团队成员还将继续前往各地进行调研,进一步考察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以此探究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径。(王李科)

供图: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