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雏梅”盛放 香向传承

2024-07-23 15:20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21日上午,随着舞台侧面的乐队落下最后一个鼓点,舞台上的小演员定住最后一个动作,在安庆举行的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终审落下帷幕。

来自全国20余个省30多类剧种,百余位小戏曲演员齐聚安庆,皮黄、梆子“争艳”,昆腔、高腔“斗技”,翻跟头、打荡子、跑圆场、起霸、对枪、水袖……舞台上,“小梅花”们个个有声有势,表演精彩纷呈。

四日终审“梅花”怒放——盛开

“这位黄梅戏演员的舞台表现可圈可点,身段在不张扬中显示出一定的定力,这是非常难得的,期待他的未来。”7月19日下午的终审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对小演员汤浩剑的表演作出点评。

汤浩剑是安庆本地参加终审的演员之一,现就读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此次表演的是黄梅戏《梁祝·忆十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非常开心,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汤浩剑说,会继续学好戏、演好戏,希望能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地方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

“能进入专业组终审,并不容易。”今年17岁,学戏6年的彭靖翔说,非常荣幸能进入终审,这次他参加的是集体项目终审,带来的表演是祁剧《钟馗嫁妹》选段。

“台下坐着的评委都是业内知名的艺术家,能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得到他们的点评,是非常难得的。”他说,这不仅仅是展示自己技艺的舞台,也是多剧种互相交流的舞台,“这次的表演,一些唱段在气息的把控上并不满意,也见识到很多同年纪优秀的演员,一起探讨了技艺的细节。”这次终审,彭靖翔有遗憾,更有收获。

“好听,才发现越剧这么好听。”听完来自嵊州的王启悦表演的《珍珠塔·塔情》,来到终审现场的安庆市民蒋女士连连夸赞,并立即查阅了越剧和该剧目的相关资料。今年16岁的王启悦学戏6年,“这次参加小梅花,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演员,这也激励我要继续一心专研,刻苦练功,克服困难学好越戏。”这也是王启悦第一次来到安庆,“安庆的戏曲氛围很好,昨天晚上还看到公园里有很多人在唱黄梅戏。”她说,希望戏曲能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越来越多像安庆这样有浓厚戏曲氛围的城市。

这几日,百余出表演相继在安庆开唱,百余名小演员各显其能,将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绽放”在舞台上。“一个事业拥有了年轻人,就拥有了未来。小演员们在这样一个年纪,走上全国性平台上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在舞台上竞相绽放,对于他们走好未来的艺术道路,以及各个剧种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说。

百朵“雏梅”何以炼成——坚持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小感冒,打不倒我。”7月20日晚,安庆本地参加终审的小演员程雪恩一边喝着热水,一边为自己加油打气。

程雪恩就读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此次带来的表演是黄梅戏《渔网会母·当坊会》,据程雪恩的指导老师江霞介绍,这段戏的唱腔结构是平词、散板、哭板转二行、三行的板腔体形式在演唱时要做到字正腔圆,情感真切,韵味浓郁,层次分明,特别是三行的演唱,注意咬字力度和喷口运用的同时,又要把控好情绪。整个表演的难度大,而程雪恩这几日又感冒了,嗓子并不舒服。

“功夫都在平时,相信自己,专心表演。”随着前一个表演结束,舞台关灯,程雪恩将要上场,江霞叮嘱完最后一句。

悠扬婉转的唱腔,层层递进的情绪,程雪恩表演过程中,每到精彩处,台下便一片掌声雷动。“这出剧目需要有相当的演唱功力,演员的完成度非常好,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潜力很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黄新德在点评时,对程雪恩表示了认可。最终,程雪恩也通过优中选优、层层筛选,进入到22日晚的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佩花晚会表演名单中。

何以成戏?面对这个问题,小演员们大都用“坚持”二字作答。

这2年,张桐浩和戏曲的“缘”迎来了挑战。来自河北的张桐浩此次表演河北梆子《寇准背靴·探穴》,他今年16岁,学戏6年。前4年,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和戏曲相关,除了学戏,演戏,课余时间也要打磨唱腔,研究做、打,琢磨人物,但这2年,他的生活中,找发音位置成了大部分。

“倒仓”是大多数戏曲演员戏曲生涯中的一大坎,这份“阴霾”至今还困扰着张桐浩。“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要不断试每一处发声位置。”今年,张桐浩终于找到了,逐渐能唱了。“这段路太难了,我真怕自己不能唱了。”渐渐走出“倒仓”的张桐浩说:“坚持,自己热爱的戏曲,不能退一步。”

“这个棍子,我一开始舞不起来,感觉很重。”今年15岁的吴峻帆已经学戏8年了,因为学习武生行当,“把子功”成了他童年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拿着很重的“兵器”,一练就是一上午。在练习中,这些“兵器”逐渐轻盈了起来,抛起、接住,耍棍花、耍花枪……“坚持练下去。”吴峻帆的秘诀也是“坚持”。

百场表演“目光”所致——传承

今年是国家级非遗文南词第一次进入“小梅花”专业组终审。

文南词是安庆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在文南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宿松县展开了“文南词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启动了文南词“五个一”工程(一本大戏,一本声腔论著,一张经典唱段光碟,一本普及教材,一场讲座培训),佐坝乡成立了民营文南词剧团,恢复了部分传统剧目,老树抽新枝,古曲唱今音,文南词正焕发新时代新活力。

来自宿松县黄梅戏剧院的朱凌燕带来的表演是文南词《玉簪记·陈姑追舟》。朱凌燕在到剧院前,专攻的是黄梅戏。“这两个戏在唱法上有一些相近之处,又都是安庆的传统戏曲,用心用力把它们传承好、发扬好,是我们作为安庆戏曲演员的职责。”朱凌燕说,虽然两个剧种有相近之处,但要随时切换,两者兼顾,并不容易。“每天练习,希望为文南词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在点评朱凌燕的表演时说,演员声音条件很好,表演很成熟,端庄大气,整体能稳得住。

除了跨剧种,学戏8年的杨传澳在去年从武生转到丑角行当。据他的指导老师张咸良介绍,一个好的丑角很难得,愿意学丑角的小演员也相对较少,杨传澳有武生的底子,也有学习丑角的身体条件。

虽然同意了转行当,但杨传澳起初并不开心。“武生的扮相很帅,丑角大多是配角,而且扮相并不好看。”虽然这么说,但杨传澳还是尽心尽力学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念白。“渐渐发现我喜欢上了丑角。”杨传澳说,无论在哪个行当,都是要在舞台上表演好角色,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难,也都有每个行当的乐趣。

从武生到丑角,“传承好戏曲,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戏曲。”是杨传澳一直未变的理想和动力。

这几日终审的后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演员们聊着戏曲,聊的最多的,是“喜欢”、“热爱”、“传承”、“发展”……

终审已经结束,通过专家评委优中选优,100余个表演项目中,11出表演入选佩花晚会。将于7月22日晚,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举行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佩花晚会。在舞台上,他们的“热爱”和“传承”也将被更多人所见所爱。

(文:管炜)


【责任编辑:曹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