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举行,聚焦“人工智能下的教育趋势”

2024-07-17 14:59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6日—17日,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在青岛举行,主题为“新智能·新学习·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DLC中国深度学习中心、青岛海尔学校承办,青岛市教育学会协办。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面貌。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教育十字路口,ChatGPT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无疑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转型。为了在这个变革时代中找准方向,推动教育创新,引导教师适应新技术,培育学生的未来竞争力,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举办了本次大会,在青岛海尔学校举行。

大会上,中外学者共同探讨了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教育目前面临的挑战,分享国际教育界对人工智能的见解和策略,为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思维,深入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创新、实现个性化教学以及智能评估,从而催生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场理论的碰撞,更是实践与创新的对话。

张志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走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谈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重构人类社会的科技、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智能辅导、智能教学、智能评估、智能管理等等。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场景。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面临的风险、困难和挑战。

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这场技术革命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机遇,也要应对挑战。

张志勇表示,我国的教育面临“钱学森之问”、“吕型伟之忧”、“加德纳之问”、“钱颖一之忧”这四个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使命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说明基于个体差异的更加公平的个性化教育时代到来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教育,追求的一个梦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越是个体的,越是差异的,越是公平的。

在社会变革面前,教育如何改变?张志勇认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这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虚拟特性需要培养人类在真实世界中交际和社会情感的能力,未来社会的非组织化和数字化更需要培养人的自主规划其自主管理能力和数字生存能力,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培养具备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

未来出现了人与智能化的对话,这将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态。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二元结构——教师与学生,将转变为三元结构——教师、机器与学生。机器将成为智能助教、学伴或导师,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面貌,在学习方式和管理评价方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创造许多新的教育场景,支持和赋能新的教育方式个性化学习,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游戏化学习、社交化学习、协同式学习、自主型学习、问题驱动式学习与项目探究型学习。教育可以伴随式、表现型、行为评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张志勇谈到,过去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化劳动,是在应试教育下的竞争性劳动。因为有这样一个网络世界的支持,未来教师专业生活呈现出新形态,同处在一个专业共同体里,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入团队劳动和协同教学。教师劳动出现新特征,利用新的技术工作更加智能化和创新化,更加考验教师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数据研究者。过去教师们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而今需要不断研究学生教和学产生的大量数据,来迭代教和学,来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

孙先亮:人工智能赋予基础教育新的特点

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称,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深刻重塑,作为塑造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教育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上。此时,真正教育人的唯一姿态是以未来看待今天的教育,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之道。

孙先亮认为,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是未来时代的重要关系,传统教育教给学生的是用一统的方式、一统的目标、一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正在被重构,培养出能驾驭技术的自主人尤为重要,为此,学校教育要主动拥抱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加快对于教育生态的迭代,具体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生的个性化。这不仅体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开放环境和平台,重要的是教育人要思考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否应该在学校的教育场景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充分彰显自己的机会和条件?是否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个性特质的时候,也能够尊重别人?能不能让天赋成为支撑自己发展,走得更远更好的基础?

二是教师创客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会不会被取代?在不断学习和发展中创新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的老师,是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三是教育平台化。真正好的平台让学生能成为优秀的人。平台就是资源的汇聚地,是好的学习方式的汇聚地,是好的教育理念的存在地。孩子在这里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社会情感能力,这就是平台带给孩子的意义。

四是师生零距离。传统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可能收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今天在技术的支持下,这种界限应该被打破,人工智能要改变人和人之间时间和空间关系,师生之间的连接,变得随时随地开展。

五是资源无边界。未来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汇聚资源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需要的不应该只是已知的知识,学校要汇聚充分的资源,为学生打造无边界的学习支持,支持学生去创造新知识。

六是价值无限度。未来的时代,学校能带给孩子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这两者的对接或者说匹配才恰恰是能给孩子创造无限价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潜力和价值是无限的。因此,教育应当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学校应当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和创新的孵化器,为他们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

孙先亮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下,学校教育要塑造一种热带雨林生态,让每个人都展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呈现出自己的样态,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和谐共生。

程介明:教育创新并不一定与科技有关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满足生活需求转变为追求消费欲望,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组织结构从大型、层级分明的科层制转变为灵活、扁平的小型结构,职业模式也从长期投入转变为短期、兼职的工作方式。”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表示,当下,信息碎片化、工作个人化,社会需要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一代。

程介明称,今天的学校是工业社会鼎盛时期的产品。工业社会的教育制度化了,学生要服从教育制度,分数在塑造我们学生的价值观,单靠学历,难以一生受用。 

先进科技,不会代替学生读书,却可以代替学生写读书报告。程介明提到,若是考试允许使用手机,考试制度能不崩溃?用手机获取知识,已是生活常态,考试方式岂非病态?

如果学生被困在抄袭、作弊的层面,他们可能会采取逃避、恐惧、偷懒或取巧等策略来应对,学生可能会成为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自信的使用者。

程介明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教育创新并不一定与科技有关。把学习还给学生,融化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并不局限于科技的运用,学校所赋予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空间在这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方厚彬:技术能力并不是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

哥伦布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中国深度学习中心主任方厚彬认为,技术分为技术和应用,作为老师,没必要把自己变成工程师,应用好产品即可。在教育中,技术是服务于教育的工具。教师的专长和所掌握的技术应该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即使在没有技术支持的传统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推动教育的发展。

方厚彬谈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创新人才,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将从事AI领域的工作。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幸福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同时,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教学风格,技术能力并不是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非技术专业的教师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

Roger Coe:人工智能让人类有更多精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也有风险 

独立跨学科学者Roger Coe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了教育在塑造全球公民和平衡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性。

Roger Coe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诗歌、音乐、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而探索生命的智慧。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人们跨越语言和地理障碍,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Roger Coe提醒到,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便利,但人类也要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以免失去自我决策的能力和人类特有的创造力。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人类的控制,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Roger Coe谈到了教育要培养世界公民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能够参与和贡献于全球社会的公民。

Patricia Lim:美高科高(HTH)注重培养学生何种能力

美高科高(High Tech High School,简称HTH)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市的创新性学校,以其独特的项目式学习方法而闻名。美高科高(HTH)PBL专业培训师Patricia Lim应邀参加此次大会。

Patricia Lim介绍了HTH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技能、学习和协作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需求。

Patricia Lim谈到,在新的时期学生仍然需要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如文学、历史、数学和科学等内容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框架,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Patricia Lim强调了对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她还认为,学术心态不仅关乎学术成就,而且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信念。HTH通过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所在环境的认识和情感联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增强获得感。

李志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是观念转变、机制转变

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从深度重塑传统教育模式,到精心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AI技术正引领着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是观念和机制的转变。

李志民表示,如今的学生已经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而60后、70后的人的习惯是书本学习。观念的差异很难短时间内弥补,由此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影响不能小觑。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人工智能+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等。

李志民称,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备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同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评价过程。

蒲戈光:人工智能社会,人文科学将会强势回归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担忧。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教育场景被禁止使用、将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取代教师、会瓦解学校这些情况和担忧,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蒲戈光给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这些都是技术陷阱,大可不必担心。

“学生到底是否使用ChatGPT做作业我并不关注,因为即使没有ChatGPT,学生也可以抄作业,这无法禁止。历史经验也证明,教师传递知识,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学校它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社会活动的场所,只要人工智能技术没有变成一个有机体那样,它永远不可能取代学校。” 蒲戈光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只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为教育服务。

蒲戈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依旧很大的,研究型人才将占主导地位。比如,外科医生可能会被替代,因为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翻译可以被替代,因为有机器可以实时翻译。

未来,研究型人才是行业进化的核心推动力,并在社会关系进化中处于优势地位。蒲戈光谈到,人工智能环境下教育需要去培养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中国传统教育界重理偏文,大家觉得文科不重要。但是我个人恰恰相反,我觉得在人工智能社会,人文科学将会强势回归,因为它是真正研究性的科学,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人类可以不断探索,比如在美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在人文、社会、哲学。

陆慧英:未来的学习应该是产出性的学习

我们被人工智能支配?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陆慧英认为,学习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法,扩展学习能力、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学习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她指出,未来的学习应该是产出性的学习,是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是一个动态、互动、多元化的过程,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陆慧英还介绍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项针对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这个课程单元名为“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由教育局负责推出,旨在加强中学生对人工智能(AI)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伦理问题、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语音和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课程的设计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蒋里: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人工智能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在大会上分享,根据牛津大学的一个报告研究,在未来的10-20年里,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替代人类很多工作,美国的47%的工作以及中国77%的工作是比较危险的。美国劳工部还提到了一个报告,称当前的小学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中有65%现在还不存在。

蒋里提出,这就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能力,跟以前不太一样。

现在的学校绝大多数培养的就是人单打独斗的能力,考场上不让带计算器,认为带上了计算机,考试便没有意义,但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人工智能的能力。蒋里举例称,“钢铁侠”其实就是人+人工智能的典范。托尼·斯塔克的钢铁侠战衣带给他力量、速度,让他拥有超凡的能力。

蒋里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让你选择一位老师,你是选择人工智能老师还是人类老师?结果令他诧异。选择人工智能老师的学生超过一半。这些学生给出的原因是,人工智能老师情绪稳定,对所有学生可以一视同仁,人工智能老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可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不受时空限制等。不过学生们也表示,人类老师在情感交流、个性化指导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李政涛:人机矛盾,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人工智能来了,不可阻挡,呼啸而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在线上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新的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工智能带来新技术。人工智能推动了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但也引发了对技术异化的担忧。

人工智能带来新工具。ChatGPT和Sora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带来了对信息过载和技术依赖的挑战。

人工智能带来新能力。随着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出现,人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能力,例如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分析和决策等,这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

李政涛表示,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人机矛盾,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人机竞争。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从事一些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引发了人们对失业和技能转型的担忧。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寻求与之共存和竞争的方式。人类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依赖的担忧。人类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伦理和安全问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人工智能的责任归属等。人类需要建立完善的AI伦理规范和安全机制,确保AI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利益。

人工智能也带来机遇。第一大机遇,凸显未来价值的机遇,强调教育者需要具备预测、解释、展望和建构未来的能力。第二大机遇,创造新质教育的机遇。新质和未来式教育不可分离,未来式教育因为有了人工智能,已经扑面而来了。第三大机遇,培育新质之人的机遇。新质之人既勤奋,又有志趣。新质之人,是既能跨界,又能超界的人。在超越人工智能过程中,人类也实现自我超越和进化。

曹培杰:未来的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表示,当前技术的发展给老师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以知识讲解为核心的教学会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所替代,谁学得快谁就是老师,“知识就是力量”将被改写。

曹培杰认为,未来的教师不是教学的师傅,应该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在班级授课制中,把学生当作集体,而非个体,将学生视为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禀赋的学习者。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利用新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高度重视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的教师应该成为重组课堂的设计师。过去,我们将课程变成教材,学生陷入知识的具体细节无法自拔。未来,将会注重知识的完整结构,让学生拥有整合的知识观。

未来的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传统教育由于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完备人格和良好品质受到忽视。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精神提升和价值引领。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许多工作,但它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使得它们难以被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因此,未来教师的角色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未来的教师是联结世界的规划师。过去,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注定只能被少数人垄断。未来,学校势必走向开放,任何可以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人都是教师。

未来教师不应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7月16日下午,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海尔学校、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一同发起的“未来教育实验室”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汇聚国内外教育界、AI技术领域优质资源,搭建起未来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平台,融合各界力量,共同分析未来教育的趋势及应对策略,致力于把学术研究的精华转化为教育实践,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奠基,推动未来教育变革发展。

17日上午,参会人员参观了海尔卡奥斯生态展和海尔文化展。海尔卡奥斯生态展是海尔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最佳实践,让教育工作者走近产业,了解最新前沿技术应用,也为未来教育的变革探索提供有力支撑。(大会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曾瑞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