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安庆师范大学“三下乡”学子寻迹延乔兄弟 赓续红色基因

2024-07-15 10:41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97年前的7月4日,陈延年烈士拖着沉重的脚镣走出一条血路,牺牲前振聋发聩的誓言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为真理而奋斗。

7月4日,在安庆市迎江区南水关巷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故居旧址前,来自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传承延乔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垂首鞠躬,缅怀两位烈士,传承他们不屈的革命精神。

为纪念陈延年烈士牺牲97周年,同学们踏着陈延年、陈乔年的成长足迹,寻访两兄弟故居与读书处旧址,并前往皖江文化馆参观特别展览《那时他们正年轻——陈延年、陈乔年革命事迹展》。

“为追寻信仰求学于上海、法国和苏联,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于广东、北京和湖北……”皖江文化馆内,依照时间顺序布置的展板详细介绍了陈延年、陈乔年的求学与革命经历,以史料图片与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再现延乔兄弟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伟大贡献,团队志愿者在此重温革命历史、铭记烈士精神。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爆火后,新闻传播学类2023(7)班的姚梦茹被延乔兄弟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感打动。这个暑期,她随团队一同踏上孕育了延乔精神的红色热土。“清晨看到故居门前有从远方寄来的花束和明信片,延乔兄弟的精神和故事正被更多人知晓。”姚梦茹感叹,在展览中,延乔兄弟的形象和精神在一段段史料中逐渐丰满,风华正茂的他们选择在最好的年纪为革命事业奉献自我,这份不屈的斗志值得被更多人铭记。

走过这场跨越时空的旅程,团队成员见到了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并在同他的深入对话中,探寻延乔精神何以在安庆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答案。大学时期,汪军发现现有的研究资料大多只涉及陈独秀,而对其子陈延年、陈乔年的关注较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汪军对出生、成长在本土的陈氏三父子有着很深的感情,而陈延年、陈乔年不畏牺牲、青春报国的精神更令他十分触动,从那时起,汪军便投入到对陈氏兄弟二人的研究中。

在对话过程中,汪军向团队成员讲述了协助恢复陈氏故居的往事。1980年代,为建设城市自来水厂,南水关陈家老宅被拆,不少人为此叹息。2015年,安庆市南水关老水厂的位置可能腾退,汪军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恢复陈氏故居的好机会,于是根据张君、李帆群、万峰岩等几位作家留下的珍贵资料,四处奔走取证,最终在2019年发现了关键性证据,即“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故居旧址”文保碑。“我当时凝视着那块碑,一动不动,唯有眼眶湿润。”汪军回忆称。

“陈延年、陈乔年二人住在南水关,自小在码头长大。”汪军表示,安庆水路交通发达,人来客往,各种信息流通,形成了特有的“码头文化”。“陈延年少年时期在上海读书,勤工俭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扛麻袋,多少是受到小时候在码头生活所见所闻的浸染。”汪军指出,延乔精神是在安庆这片土壤上孕育起来的,因此,团队在研究延乔精神时,也应将其与安庆本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结束对话后,团队成员同汪军重回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故居旧址,带着对兄弟二人更深入的认识,成员们再次向两位青年烈士致以敬意。本次纪念日之行,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延乔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团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延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将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等精神带到学生和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姚梦茹说。

(文:学生记者 叶子怡 罗佳琦/图:学生记者 孙佳欣 姚梦婷 董选如)


【责任编辑:曹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