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贡献“中国智慧”!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刊文国际顶刊

2024-06-25 11:18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送往医院的救护车上,该不该进行降血压治疗?这个问题,全世界没有明确定论。近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和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发起的INTERACT4项目研究结果,在全球首次明确:针对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小时内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30-140mmHg,可减少25%的致残致死风险。“也就是说,出血性卒中患者在救护车上启动强化降压治疗,是能够获益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者林亚鹏博士说,“这一结果支持中国乃至世界诊疗指南的更新,为世界医学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据了解,5月17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158.5)在线发表了这一项在中国开展的救护车上对急性卒中患者超早期启动强化降压治疗的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INTERACT4研究结果,该成果同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10届欧洲卒中组织年会(ESOC)上公布。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林亚鹏博士表示,“配备CT扫描仪和其他诊断工具的急救车(移动卒中单元),可以帮助及时识别脑出血患者,然后启动强化降压治疗,是患者获益的关键。”

2019年启动INTERACT4研究项目

历时6年在西部、东部的58家医疗机构展开

脑卒中,又称“中风”,大致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全世界大约70%的脑卒中是缺血性的,出血性脑卒中虽仅占所有中风病例的四分之一左右,却是最致命的中风类型之一。为更好地解决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问题,2019年,INTERACT4研究项目启动,历时6年,在中国西部、东部的58家医疗机构进行。项目在四川、上海、山东、江苏、安徽、云南等省份筛选了5487例疑似脑卒中患者,并成功入组2425例患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最具挑战的脑卒中救护车血压管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西部团队的项目经理的林亚鹏,不仅参与研究方案撰写、临床研究国际网站注册、临床试验保险购买、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批等诸多工作,还负责组建西部分中心的研究团队,协调管理四川、云南两省41家参研医疗机构。“项目前期筹备、启动培训及实施监控流程复杂且繁琐,参与单位和研究人员多、横跨多个临床科室,又要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同质化、研究数据真实严谨性,使得INTERACT 4 项目极具挑战性。”林亚鹏笑着说,“这几年,为了保证项目的入组效率和数据质量,我不是在各医院出差进行培训、督察,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70后带头与大家攻坚克难

学校将全面推动临床科研高质量发展

1990年出生的林亚鹏,是INTERACT4项目最年轻的主要研究者。在成都医学院本科学习时,林亚鹏代表该校参加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团体全国二等奖、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在他攻读研究生学习时,在70后导师杨杰教授的指导下,林亚鹏进入INTERACT4项目,见证了从“点子的产生”到项目立项、开展的全过程,也在项目中快速成长。而在该项目的西部分中心团队中,全职科研助理CRC(临床研究协调员)9人、研究生科研助理9人、本科生科研助理(含勤工俭学)20人,“团队中,杨杰教授是领军和中坚,但绝大部分是成都医学院的研究生科研助理、在校本科生,都是90后、00后。”

该校“00后”常超是成都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试点班一名学生。在担任科研助理期间,常超和其他科研助理一起接受了系统的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数据采集等培训。“我不仅掌握了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沟通技巧以及面对各种挑战的应对能力。”常超表示,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老师们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林亚鹏而言,收获更多,“我们习得了国际先进的、全流程的临床研究实施、管理经验,也养成了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绝不退缩的工作精神。”下一步,林亚鹏计划独立发起或联合国内医疗单位共同发起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项目,希望为未来世界诊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中国证据”,为世界医学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学校和附属医院将进一步加强有组织临床科研工作,以此增强学校和附属医院跨学科协同合作,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来建表示,“同时,学校将通过强化支撑,构建人才、学科、平台、经费等全方位支持格局,全面推动学校临床科研的高质量发展。”(王李科)

供图:成都医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