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凸显北京味儿

2024-06-25 08: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昨天,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开考,10.95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多个考点外看到,老师和家长用击掌拥抱为考生们送上中考祝福。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正式出炉,为“漫游北京”和“盘中餐”,二选一。专家表示,题目引导学生表达生活的真实体验,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

“北京城市图书馆”进考题

昨日10时30分,北京中考第一门语文科目正式结束。“语文科目难度不大,都在预料之内,特别是作文‘漫游北京’,这个题材我非常熟悉。不过作文让我们写游记,这种方式也挺新鲜的。”一位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考点考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觉得整个试卷的北京味儿十足,而且考的都是身边事,“比如故宫、北京坊、北京城市图书馆、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这些,都是咱北京的代表性地标,而且我都去过,题目看起来比较亲切。”今年语文卷大作文题目为“漫游北京”和“盘中餐”,二选一。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同学,其中有6人选择“盘中餐”写作。“这道题更日常一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我从小就会背,平时都能体会到家人准备一饭一蔬时的用心和温暖。”一位考生说。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题目类型和难度等方面保持稳定,在素材选取、试题呈现、问题设计、能力考查等方面,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与新要求。

“基础·运用”部分的试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选择学习小组完善所撰写的“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的合作探究情境,由“北京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北京城市图书馆”四段手记和结语这五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开拓眼界,积累积淀。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语境发现书写错误、理解文段中的成语和词语的使用、修改病句、判断修辞等试题,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回归,也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以及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议论文阅读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同时,考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文本取材于作家黄裳的同名文章,让学生看到先辈学人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作品提到的曹禺和巴金,是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文学巨匠,题目“海内存知己”是学生学过的诗句,学生阅读文章所叙巴金、曹禺的人生经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友情”的理解,引发学生在做人、做事和交友方面端正态度,受到教益。

议论性文章阅读则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话题,涉及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了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广阔而深厚的历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议论性文章阅读试题关注教考衔接,观照关键能力,既符合课程标准“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要求,又呼应了教材议论性文章的教学要求。比如,第24题要求根据全文补写恰当内容,着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观点的能力。第25题侧重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第25题考查论证思路,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大作文提倡多样性表达

专家表示,今年中考依旧是两道作文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积累与个性,进行个性化选择。题目从学生亲近熟悉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触发学生自我独特的感悟与思考。第一道命题的引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标志:“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一部分是同样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涌现的北京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这样的引题,就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也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多种选择的可能。这些提及的地点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也都紧密相关,学生完全可以在自我熟悉的领域,整理思绪,表达情怀,进行相关思考。

同时,题目在学生惯常之处引发关注,提倡个性化的多样性表达,在熟悉的情境中见出考生理解中的不同旨趣。第二道命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中形成文章,在学生个性化展现的过程中,使文章获得升华。“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所谓“陌生”即是有丰富开掘与书写的空间,于其中可以“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又可以“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这样命题既有传统意义观照下对“盘中餐”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对“盘中餐”有新的补充与开拓。命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的创作空间,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但又不简单地囿于生活。

专家表示,两道作文题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喜欢深入探究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生大胆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责任编辑:曾瑞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