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聚焦AIGC前沿成果与应用趋势 AIGC与高校艺术教育变革圆桌会议举行

2024-06-24 15:56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生成式AI等新兴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影响和重构着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形态、课程结构、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6月21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的“AIGC应用大时代开启与高校艺术教育变革”圆桌会议举行,邀请行业专家展开圆桌对话。

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系主任李小兵,北电数智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窦德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汪建松,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动画艺术系正高级工程师王一夫做客圆桌会议,分享了AIGC前沿成果与应用趋势。

“AIGC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AI技术的优势,构建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未来的艺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以及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表示,“今天的圆桌会议,是一个极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希望专家们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观点,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共同推动AIGC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为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构建‘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新生态,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期待通过此次会议,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彭吉象主持会议时谈到,AIGC对艺术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和挑战,这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探讨的课题。一方面,AIGC已经渗透到艺术的多个方面,如电影后期制作、音乐、舞蹈、大型演出以及设计和绘画等,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和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技术的引入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从艺术美学、艺术哲学甚至艺术伦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同时,李小兵在题为《艺术·AI·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在音乐人工智能、电子音乐以及音乐与脑科学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他特别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积极拥抱新技术,从专业设计、人才引进、实践发展等多方面积极推动AI与声乐、作词作曲、指挥以及抑郁检测、3D音乐、元宇宙音乐会等前沿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音乐与科技的融合,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同时,他也呼吁大家关注在大模型等技术领域,关于中国的语料库建设及应用。李小兵表示,科技赋能传统音乐创新发展是一定的,甚至机器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但艺术工作者应当坚守艺术本源,关注审美意识、情感表达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洞察人工智能对相关专业的影响,实现对新技术的驾驭,相信人类未来的艺术会站在AI巨人的肩上前行。

“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出现,给我们打开了一道门或一扇窗,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随着参数的快速增加,AIGC将能够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为艺术家们提供全新的创作灵感和工具。”窦德景在《大数据和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主题发言中,从AlphaGo在围棋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说起,深入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大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另外也提出了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新的挑战。以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技术为例,他和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的潜力和价值。他还鼓励师生们密切关注并跟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跨学科学习与合作,创作出更加独特、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技术生成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问题,更是艺术创造与技术进步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博弈过程。”汪建松以《技艺之道,技术生成与艺术设计》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探讨了技术生成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提出,技术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自观念思维的树立,新的思维体系推动了技术的突破,进而引发艺术创造的更新,最终反哺设计教育,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这种艺术与技术的互动,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涵,也为设计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未来的设计教育应当更加紧密地关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设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和艺术的探索,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拥抱并驾驭技术,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与此同时,王一夫在作题为《面向AIGC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的主题发言时,从工程、产业的角度详细阐述了AIGC在数字内容、超高清、短视频、VR/AR及游戏动漫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强调了通过产教融合和云教学培养AIGC产业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王一夫现场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云制作系统,该系统允许创作者利用普通电脑通过互联网接入云端,实现电影等数字内容的在线协同制作。此外,他还分享了AI在数字虚拟偶像、沉浸式声音体验优化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并指出这些技术在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数字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打造出全新的场景,抹平地域差距,建立一个生动可感、重塑价值、轻量化应用的数字内容创作元宇宙。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万国教授代表该学院作题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AIGC艺术实践教学与创作探究》的分享。他介绍了学院围绕AIGC在艺术创作、艺术模型预训练和机器学习以及实时内容生成到成长性AI等领域的探索,包括对文化创意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他详细介绍了学院在AIGC领域的实践成果,包括与多家企业、机构的合作案例,以及AI设计工具的应用、大数据驱动的艺术设计创新,并展示了AI生成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家风格模型。就该学院在AIGC领域的建设目标,万国提出加强建设AIGC艺术创新融合实验室,推动数智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同时推进产学研合作等计划。

此外,在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学术副院长郭道荣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就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对未来的重要性、技术应用与局限性、教育发展和产业落地等角度对行业研究及学院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建议。同时,该学院教师代表、企业代表也就文化大模型、知识产权保护、价值观塑造、科技伦理、未来合作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们积极发言、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据了解,这场圆桌会议不仅为行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该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王李科)

供图: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