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丰盈儿童综合素养——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之“长安study”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式学习研究中心联合办公室学校,西安经开第三小学等学校是西安地区最早开展项目式学校之一,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一、项目化学习指导思想及实践路径
项目式教学是源于儿童社交、建构、探究、表现的本能下,开展的一次有意图的实践活动、一段有自主思考的成长经历、一件有社会价值的教育事件,是在0到1之间不断增值、不断迭代的过程,而并非0或1的选择。学校以“夯实基础,发展个性,为孩子的未来赋能”为愿景,以“和润·生长”为文化引领,以“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为课程观,建校七年来,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课程变革,搭建起了人格力、思维力、运动力、审美力、实践力五个维度的“1+N种子自生长”课程体系,涵盖15个场馆课程,12个月主题课程,56种特色社团,跨学科项目式班本、研本、级本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建构UMU学习互助平台、红领巾广播电视台,搭建“家教早课堂”“数字化五育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培养具有乡土根、家国情、国际视野的耕读少年。
“项目式学习”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帮助老师以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指导思想上,遵循STEM教育理念,将语文、数学、思政、英语等学科进行融合,根据少年儿童心理认知特点,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丰富学生课堂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之中,从而使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路径的设计上,要求教师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为此,学校设计了如一月一品“月主题”项目、家校社共建项目、“自生长”课堂研究项目、节能环保项目等。所有项目均以问题为驱动,搭建了15个场馆为真实情景,整体架构成:以科学、数学、美术牵头的实践活动类项目式学习,以英语、音乐、语文为代表的戏剧类项目式学习,以“五节三礼”融合的国旗台项目式学习,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语言类项目式学习等。学校还与汉阳陵博物馆开展了馆校合作,以“我是解说员、小小考古员”为驱动任务,在全国十佳讲解员的亲自指导下,孩子们用双语解说二十四节气课程,扮演网红文物“姗姗”,设计游览路线,撰写讲解词,录制讲解视频。这些顶层架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有主题、有梯度、有场所,让孩子的素质教育丰盈了起来。
学校的项目化学习历经三个阶段,即1.0阶段——201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平、张慧星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科创组以“种子的力量”为主题展开了项目式学习研究;2.0阶段——2023年,在全国特级教师崔成林及团队的指导下,学校开展基于大单元任务设计,侧重于对教材横向、纵向分析,放眼单元统整的项目式研究。3.0阶段——2023年,在陕师大张文兰教授及团队的指导下,学校提出了“一人一项目”的可选菜单:学科、跨学科、德育活动等。至此,全校教师全面开展了项目化研究及实践。
二、以“长安study”项目为例看项目化学习成效
2024年,学校开展了“长安study”项目式学习,通过对家乡长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用乡土情怀去厚植爱国深情,从小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学子,怎么把长安的魅力展示给全国人民呢?春晚是中国文化的盛宴,是民族同庆的盛典,是家人团聚开启新年的幸福时刻。师生们在观看了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后,策划了基于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
以此问题驱动项目启动:全校自上而下完成项目策划、项目执行。内容为观2024春晚→游长安→诵长安→学长安→2025年春晚展示;项目产品迭代为毕业纳凉晚会、节目集市海选、2025年春晚展示;在此流程中坚持项目控制,由高年级定期自主开展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更新、项目评价等。在此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连话都说不通顺的孩子,能在舞台上自信表达了;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活动中却是那么认真投入、表现自如。他们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走进不同时代,感受不同角色,感受历史的酸甜苦辣,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1)观2024春晚·以办2025春晚驱动长安study
今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西安的文化之美、音韵之美、诗词之美。开学初,各科教师从不同学科角度,以“我来办春晚”为主题开展教学。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吟诵诗词,重温《山河诗长安》,安排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粉丝见面会”,师生们句句都是盛世长安对话,他们以陕西方言版《将进酒》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艺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弹奏长安鼓乐,欣赏鸳鸯纹饰中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色彩绘画。信息技术课上,孩子们探究虚拟光电之美,探究AR与直播同步进行的技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长安城中去探索、发现、传承,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为十三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独享那份属于西安人的洒脱和豪情。在观看了2024年春晚后,激发了孩子们想要自己举办一次春晚的愿望,于是以“我来办春晚”为问题导向,启动了本次项目式学习活动。
(2)游长安·以研学的方式初识长安
研学活动作为学生“行走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强化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与校外科技馆、劳动基地、艺术博物馆充分合作,开展了前置课程+现场体验+拓展课程的PEBL课程模式,形成体验+思考+行动+创造的学习闭环。通过分年级、分阶段、分主题的研学,为不同年级完成不同梯次的学习任务搭建了学习支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假期、周末走出家园探寻长安文化。低年级的孩子走进秦岭国家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陕西自然博物馆,参观百草园、猛兽区、熊猫馆观看海洋表演;中年级孩子走进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馆、汉景帝博物馆,模拟考古、制作陶勋,体验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投壶、击壤、木射等游戏;高年级孩子在行走的过程中,了解长安文化,感受长安变迁,寻找历史印记,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每一次研学活动,学生在体验不同的人文环境,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升了综合素养。开学后,孩子们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分年龄讲述寒假中“烟火里的长安”项目式学习成果:一年级“扇舞长安”,二年级“舌尖上的长安”,三年级“绿色长安”,四年级“衣食住行中的长安”,五年级“汉字中的长安”,六年级“故事里的长安”,以长安人物、美食、文字等等为出发点,了解长安悠久文化历史,品味长安浓厚的人文环境。
(3)诵长安·用阅读的方式打开长安
老师们以阅读的方式打开长安,在阅读中走进长安,在行走中阅读长安,在诵读中感受诗词里的山河。各年级组开展了以“长安”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低段表演了戏剧《假如没有李白》,高年级在读书节上开展了“唐诗里的长安”;艺体学科在艺术节上演绎了“山河诗长安”。每个年级开展了诗词大赛。毕业班策划了以“长安三万里”为主题的草地音乐节、纳凉晚会等活动。
活动中,我们以舞台演出为最终产品,孩子们全程参与整本剧创编、演员海选、道具制作、服装搭配。在排练的过程中,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舞台上却是那么认真投入、表现自如;曾经怕困难的孩子为了演好一个士兵,反复练习下跪起立,膝盖上出现了淤青,却丝毫没有退缩,他们都是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的表演。
小小舞台,大大梦想。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孩子们身为西安人的自豪与洒脱在诗词中尽情流淌,每个孩子在诗词世界里以他人的身份感受世界,感受生活,学会面对问题,与他人共鸣。
(4)学长安·基于学科视角学习长安
语文组的诗词颂长安项目以如何让诗佛王维牵手创意表达,让班级诗集独具特色为驱动任务,联动美术、音乐学科,通过学生合作,评价牵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话说不尽的长安情。
音乐组以如何编排一个现代“长安古乐”节目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长安古乐的发展,介绍并演奏民族乐器,开展了合作创编等学习。美术组开展了“妙笔绘长安”,课上孩子们鉴赏《迎宾拜谒图》,研究“谒”在古代是礼仪文化:秦汉时期是“名片”→东汉时期是“刺”→明清时期是“名帖”。师生们自己讨论认为西安的城市名片应当包含:当地文化、经济、特产、景致、标志性建筑等。孩子们在木板上用泥塑的方式合作创造出心中最美的西安名片,表达着对西安强烈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乡土根影响着浓浓的家国情。
英语组以“A City Walk in Chang'an”为主题,设计Amy将要来长安旅游,为她“制定一天的计划”为驱动问题,带学生一起感受长安的浪漫,形成了“春光入画,纸鸢寄情”“学做泡菜、中华有龙”“布里生花”“非遗传统文化”等主题,鼓励孩子们为西安旅游宣传添砖加瓦。
孩子们计划在今年暑期开展一次“长安采风”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从文化体验、美食探索、交通变迁、手工艺制作、建筑历史等方面,完善前期调查实施的不足,准备春晚舞台需要的道具、服装、布景等,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2025年春晚·成果演绎,我是长安代言人
春晚节目筛选为本次项目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今年国庆节,学校将本年度内各个阶段的输出产品,包括美术作品、语文的诗词、数学数理、科学探究、英语口语等做成一个长安集市,进行作品展示。到2025年来临前夕,以元旦晚会的形式模拟春晚进行展示,孩子们将组成春晚节目组,比如导演组、演员组、道具组、舞美组等,并邀请评委对整台晚会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在2025年春晚正式演出的节目。
总体来看,整个产品就是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孩子在深度参与、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以终为始,以产品为导向进行了人员分工、评价反馈,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孩子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全过程表达,全过程学习,在观察、比较、质疑、实施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
三、学校项目式学习展望
新课标中强调了跨学科、项目式、综合性、实践性,提出了要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其中,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解决生活中开放式的问题。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表示,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其中,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要求。
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项目化学习方式和任务群的内在要求十分契合。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以自己专业发展的角度参与到一项全学科的共同项目当中,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每一位教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能力,不是让教师借助学习共同体直接获得信息,而是在自己大量阅读文献、实地探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思考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式学习为他们带来了与长安古都一次更近距离地接触和对话。他们自己选材、实地丈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从众多角度表达了对于家乡的肯定,展现了这座古都在学生们心目中生生不息的传世温度和熠熠生辉的时代光彩。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渐深入,对家乡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已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唐诗宋词里汲取,在博物馆里发芽,在每一张图画、每一首歌、每一帧绚烂夺目的AI里,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名胜古迹里开花,也将会在他们将来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结果。
项目式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在以往学习阶段当中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自由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所有规划的项目需要学生提供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行动后可以预见的目标,在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运用各学科知识去面对和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组织协调能力,推动了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这种应用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中发展深层思维,达成深度学习,进而丰盈自己的综合素养。(西安经开第三小学 张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