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紧盯民生需求履职,老旧小区变“安逸”

2024-06-06 15:53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面新墙,一片绿植,一抹文化……“几年前根本想不到,我们自建小区也可以这么漂亮,现在的生活环境真安逸,我们选刘明书记当人大代表没有选错。”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居住了14年的居民李大爷如此说道。

四川人喜欢用“安逸”这个词来表达舒适。曾经脏乱的背街小巷如今变成了孩子们撒欢的场地,老年人在街头巷尾乘凉聊天,这就是生活的“安逸”。这“安逸”环境的打造,与成都市龙泉驿区人大代表、洛带镇八角井社区党委书记刘明的尽责履职、努力担当分不开。

把居民所想所盼的大事小事记在心间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刘明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纯朴、实在。自2021年11月他当选区人大代表后,一直把居民所想所盼的老旧小区改造记在心间,积极推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回应群众关切和落实民生保障贡献人大代表力量。

“刘叔,您想在小区门口安装道闸的想法我已经记下来了,您放心。”刘明摸出包里的笔记本,把居民反映的意见,包括居民建议的道闸系统位置都一一记下。这是刘明深入基层、组织召开院坝会时最常见的一幕。为了让院落整改寻求到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刘明特别注意收集居民意见建议,了解具体情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再提出代表建议,争取上级支持。

八角井社区小区院落坝坝会

子华苑片区小区建成于2000年,居民1100余户,是辖区内急需改造的统规自建房之一。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楼栋屋顶漏水,有的管网老化,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刘明的努力推动下,目前,子华苑片区小区以及客家新村小区已完成第一阶段品质提升,小区道闸安装调试完毕,人员和车辆信息录入完成,物业人员全部到位,后续品质提升项目将加快推进。

让幸福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悄悄升级

非机动车智能停车棚的建设,是老旧院落改造的又一个重点。在客家新村小区的非机动车智能停车棚里,刘明介绍了监控摄像头、烟雾报警器,“这座车棚已投入使用,大大减少了居民飞线充电的情况,引导居民按照规定要求充电,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子华苑小区非机动车智能停车棚

如今,改造完成的小区大院由内而外焕然一新,干净笔直的沥青路,崭新的停车位和电瓶车车棚,墙上是关于客家文化的涂鸦。改造后的小区大院还安装了智能门禁,休闲设施一应俱全。院坝里,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聊天、喝茶、下棋,一幅其乐融融、美美与共的画面,让人心间一暖。老旧小区改造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家门口悄悄升级的小幸福,让居民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让每个人都成为家园环境的“守护者”

老旧小区院落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巩固治理成效,刘明积极推动八角井社区全民参与环境治理,在辖区内招募了20名“小巷管家”。“小巷管家”从开展小巷日常巡查,到及时上报相关问题,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劝导,再到收集群众意见,跟踪问题办理进度,以此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鼓励每个人都成为家园环境的“守护者”。

老旧小区换新颜,三分在建,七分靠管。刘明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推动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及时跟进物业管理,设置“小巷管家”,帮助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自我管理组织,创新为魂,做精为主,将社区管理、服务邻里外化于行。

用看得见的变化让居民心中的“安逸”具体化

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在刘明的持续推动下,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八角井社区摸索出一套改造小区院落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打法”,即以资金作为切口,采取居民筹一点、社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四个一点”方式,凝聚多元力量参与院落治理,通过实施序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促“脏乱差”变“净靓美”。

目前,八角井社区辖区内39个小区(院落)用看得见的变化,让居民心中的“安逸”具体化。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