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小初衔接·贯通育人 这场研讨会在成都龙泉驿师上学校举行

2024-05-24 16:26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月21日,由成都市经开区(龙泉驿区)教育局主办、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教育学刊》(学术)支持的2024年“小初衔接 贯通育人——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实践与探索”研讨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师上学校举行。此次研讨会的学术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基础教育专家程红兵,四川师范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李江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杜学元。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唐晓辉,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总督学张英武,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教育局成职民科科长陈世兴,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车万国,教育发展研究部部长李明隆,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人民政府中小学专职督学仲志明,成都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成都市高新区智慧名师工作坊首席指导专家刘彬,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民办中小学校发展联盟理事长、师上教育集团理事长谢瑶函,师上学校中小学部总校长张周以及来自全区公民办中小学校的书记、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唐晓辉在讲话中特别提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中小学校要“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不管是区域一贯制学校还是单体的小学或初中学校,针对当前可能存在小初学段衔接不够顺畅、课堂教学模式不够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教师专业匹配不够精准、贯通育人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本次研讨会专门邀请了基础教育领域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区域公民办中小学校的书记、校长坐在一起,着重围绕“小初衔接、贯通育人”这一主题,通过学术讲座、实例分享、教学观摩、圆桌对话等方式展开深度研讨和互动交流,这不仅能为区域一贯制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办学蓝本,同时还将为区域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师上“一棵树”,贯通“三学部”。张周在致辞中首先向指导和参与此次研讨会活动的领导专家和教育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按照“方位准、治理优、团队强、质量高、口碑好”的集团化办学要求,从“54321”五个维度简要描述了师上学校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画像”。

程红兵以《面向未来的高质量课程教学》为主题为本次研讨会开讲。他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谈及未来学校在贯通育人层面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强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胜任力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鉴于中小学校在创新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境,程红兵主要通过实证方式深度分析了有关“真实的学习”“高质量课程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逻辑。

其间,师上学校初中部教导处主任罗剑以《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师上行动》为主题进行“微专题”分享。师上学校初中部数学教师常宇为“一校两区”的六年级学生上“小初衔接课”。

在圆桌论坛环节,张周作为主持人简述了此次开展圆桌对话的目的和意义:“小学和初中学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我们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基础阶段。根据《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总体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无论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还是单体的小学或初中学校,如何做到优质均衡发展,这将是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以实证方式进行求解的重点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段衔接实现高质量的贯通育人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7位区域中小学校的书记、校长,主要围绕当前‘小初衔接、贯通育人’这个方面的话题展开深度对话,相信大家能够从他们的真知灼见中共享一场有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盛宴。”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校长陈霞表示,在小初衔接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做好“三个角色”的衔接课程设计:教师需要从知识、心理发展、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衔接课程的构建;学生需要思考如何积极应对学习内容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家长需要思考如何给青春期的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以及如何提供与之相应的课程支持。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校校长吴娱指出,当前小初学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小初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又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就容易导致家长和学生对未来规划产生焦虑感。针对以上问题,龙泉二小围绕小学毕业生“多送一程”这一主题开展了“1234”的架梁式尝试和探索:“1”即上好1节课(每个学科结合六、七年级的教材内容设计1次项目式衔接课);“2”即组织两次活动(如“我12岁啦!”主题活动和毕业典礼);“3”即开好3个会(如毕业班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4”即用好4个助力(包括教师、学校、家庭、社会)。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校长蔡玉华提出,小学和初中是两个不同的育人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这种变化,是他们从小学平稳过渡到初中的关键所在。多年来,龙泉四小一直践行着生本教育,其中生本课堂就是“关注人人”的大教育观的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以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龙泉四小形成了以“前置学习-小学合作-全班交流-总结提升”的宽泛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课堂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素养。所以,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四小做好小初衔接和贯通育人的重要途径。

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山国际小学校长毛海燕表示,贯通育人不是某个学科的单线程教育,而是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协同,其中包括纵向序列的全过程,也包括横向子系统的全进程,只有切实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学校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李静指出,对于单体的小学和初中而言可能存在两大困境:第一个困境是小学和初中的沟通和合作比较少,教育资源难以链接,这就容易导致初中学校对孩子的培养缺少延续性;第二个困境则是小学如何主动帮助六年级孩子顺利过渡到初中,这应该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过渡包括心理的准备、学习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为此,洪河小学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与区域的初中建立了密切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活动,从而促使小学和初中之间在育人方式上做到互相学习和相互借鉴;学校对六年级的孩子开设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更上一层楼”的成长信心。

成都市龙泉驿区上东学校常务副校长王明易表示,上东学校和师上学校作为“一校两区”的小初学部,在小初衔接的贯通育人实践中实现了三个转向:精准关切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困惑点,衔接主体由教师转向了学生;衔接教师从中学教师为主转向了小学教师为主;衔接内容从学科知识转向了学科兴趣激发和学习习惯培养,其中包括书写、阅读、答题等习惯等。接下来该校将在三个方面继续着力:自主调整衔接周期,切实实现高标准的贯通培养;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持续用力。

成都市龙泉驿区青台山中学校长潘亦宁提出,“在小初衔接方面,目前我们还需要积极思考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从而真正实现中小学校高质量的贯通育人。”

会议最后,张英武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性讲话。(图/文 成都市龙泉驿区师上学校)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