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办好思政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云南工商学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2024-05-24 14:32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云南省教育战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如何体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云南工商学院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方式”,多角度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多维度巩固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多要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今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中,该校包揽省级一、二、三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彰显了在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方面的不懈追求与成就。

把紧思政课建设“方向舵”

云南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李国琼说,近年来,学校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多次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工作,积极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书记、校长定期召开专题思政课工作会议,牵头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明确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应用型、地方性、数字化”的办学定位,形成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和数字化网络思政两大特色研究方向,实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交融贯通,加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服务地方的能力,提升学院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课程建设层次质量;提升学院品牌建设能力;提升校地合作共建能力,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时,出台系列文件、制订实施办法,不断完善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政策体系,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全方位规划、制度化安排。 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课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完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

构建教研结合“新格局”

近日,云南省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总决赛落幕,经过一轮轮角逐,云南工商学院6位“老兵”“新兵”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高校中拔得头筹。

“平常课堂干得出彩,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该校副校长马晓红说,本次比赛“老兵”“新兵”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训”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学院现有思政课教师82人,师生比达到1:302,超额配齐教育部标准。”近年来,该校在为培养优秀思政课教师而努力——不断构建思政课教师三级培养培训体系,落实三级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衔接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以项目选人和选人给项目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六要”要求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开展线上培训150余场,线下培训100余场,参训人数达8000人次。

同时,增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态势和前沿问题,引导教师从学科体系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促进思政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引导教师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不断提升教师申报课题的能力,教师发表论文140余篇,获批厅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5项。《云南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建设研究》《加强新时代云南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调查研究》两项课题获批云南省委宣传部“双百双进”活动调研项目立项等。建设“以老带新”和学术委员会等平台,为教师党员提升科研能力创造条件。获批《“四史”教育背景下民办该校的思政课创新与实践研究》等校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批《云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

此外,该校助力嵩明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发展繁荣、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等,建成了嵩明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培训基地、嵩明县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嵩明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以及延安精神研习基地。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践行大思政课建设理念,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为突破思政课教学、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该校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手段,大力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漫步抚仙湖畔,考察I类水高原湖泊人文面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重要意义;走进聂耳纪念馆,追寻聂耳足迹、感悟国歌精神,于国旗下奏响了“大思政课”的交响乐;深入国家级特色小镇戛洒田间地头进行甘蔗采收劳动教育实践研学,将劳动教育和研学活动创新融合。……不久前,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深入澄江市、玉溪市红塔区以及新平县,将“行走的思政课”设在“碧玉清溪象往之地”上。两天的研学之旅,该校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教学”的方式,推动了“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既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勾英说,打造沉浸式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是该校推动实践教学的措施之一。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环境思政建设,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制度自信教育课、社会责任教育课、规矩纪律教育课、专业战疫探索课、思乡爱滇省情课“六堂思政课”,使爱国主义精神和抗疫精神在每位同学心中落地生根。把“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工商学院分课堂”打造成为立足本校、影响地方的思政“第一金课”,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参观大理宾川红军小学等8次“行走的思政课”。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红色教育基地。

同时,多形式深化教学改革,依托“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推进思政课“理实一体”;运用“课堂讲授+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三性一力”;立足“专题调研+价值引导”,促进思政课“知行合一”,体现了思政课时空的延展、范围的扩大、力量的汇聚。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和“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注重选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走出支部、走入校园、走向社会扎实开展理论宣讲100余场。  

思想的明灯,照亮成长的道路。“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该校党委书记李国琼说,面对未来,该校将进一步秉承自强、卓越、报国的校训,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