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众行 异彩纷呈——栖霞市庙后中学实施“和美众行”课堂建设纪实
山东省栖霞市庙后中学自2023年9月开始,大力实施“和美众行”课堂建设,以德立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和谐高效课堂,走出一条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新路。
一、“和美众行”-发生背景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在教育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学校办学质量,存在问题主要有:
1.教师能力不均衡
从客观来看,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青黄不接,50岁以上老教师仍然占据教学一线的“主角”;从主观来看,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严重不足。
2.教师独霸课堂
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仍然较普遍,教师“满堂灌”,师生缺少互动,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动脑思考,充当“旁观者”“局外人”,导致了课堂质量严重低效。
二、“和美众行”-内涵丰富
1.和:和谐向上
“和谐向上”是以人为本,即悦己身、善他人、尊自然。教育有和,和谐心灵充盈精神羽翼,自由成长浸润身心的沃土。
2.美:和美育人
“和美育人”是以“和美”引领课堂建设,通过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教育境界。
3.众: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是发挥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班级、家庭的教育合力,师生相长,取得优秀育人成效。
4.行:笃行致远
“笃行致远”是努力践行所学,师生通过善行、力行、躬行、勤行,知行合一,砥砺奋进,实现行有特色、行有所成,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和美众行”-课堂结构
实施“和美众行”课堂教学,我们主要采用“五行五查”。
(一)行成于思:自学(即按预习要求进行)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指定的内容。
(二)行有余力:助学(小组内开展相互学习)
每组六个人分成2A、2B、2C,然后再由1A、1B、1C分别组成一个讨论组。
(三)行以致远:领学(学生展示,教师引领点评)
负责展示的学生一般是B或A,也可以同组两个人一同完成展示。
(四)行云流水:固学(通过堂清等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达标测试”部分或教师安排的堂清。
(五)行不贰过:评学(师生反思梳理知识点,教师点评学习情况)
测试、整理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或谈谈心得体会。
(六)五查(教师)
一查:在学生独学(预习)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二查:在组内合作时,了解总体进展情况,发现小组存在问题。
三查:通过组间交流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查:通过堂清检测等手段了解学生学情。
五查:在知识梳理、学生评价中发现教情,利于下次提升。
四、“和美众行”,实施步骤
(一)教师先行
1.先周备课
教师必须实施先周备课,每节课知识点均有中考试题对应练习。
2.教学策略:
(1)先学后教。
(2)“三讲三不讲”。即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二)客观评价
1号组员发言答对问题1次奖1分;2号组员发言答对问题1次奖2分;以此类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助意识。
(三)具作操作
1.理论学习:新学期开学后,对班主任、学生、小组长分别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建立教师和学生奖励机制。
2.实际操作:各教研组牵头具体实施,遴选一名优秀者进行组内展示、评课、打磨、校内展示。同时,推进小组文化展示。
3.总结表彰:期末,推选“和美众行”课堂优秀学生和“课改先锋”教师,进行总结反思。
五、“和美众行”,硕果累累
2023年9月,我校1名教师被授予栖霞市第二批“栖霞名师”,3名教师被授予“栖霞市教书育人楷模”。2023年10月,2名教师被授予“栖霞市师德标兵”,1名教师被授予“栖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2名教师指导的学生项目式学习成果分别获栖霞市二等奖、三等奖。2023年11月,2名教师荣获栖霞市微课一等奖,2名教师主持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顺利结题。12月7日,我校参加栖霞市劳动成果展评,8个项目全部获奖。
2023年9月,我校先后获得栖霞市和烟台市“书香校园”,10月,我校荣获山东省营养与健康学校,在栖霞市2023年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操优秀表演奖。在2023年第21届栖霞市苹果艺术节演出中,我校“八卦鼓舞”团队博得头彩。11月28日,在栖霞市2023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比中,庙后学校荣获中学组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和美众行,异彩纷呈。山东省栖霞市庙后中学,面对困境,积极求变,大力推行“和美众行”课堂教学,短短数月间,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历经34年风风雨雨的庙后学校,在课改的道路上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文、图/王红绍 林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