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
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引导中小学校深入学习借鉴,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校变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动作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首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交流、宣传推广活动。大会遴选了8项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并举办成果推广签约仪式。本期展示的案例是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
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
(报告人:高燕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原副校长)
静教院附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秉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成为适合未来的社会人”的理念,倾力课程与教学改革,把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一所“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社会热捧的学校。
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做了什么?在课程领域,《德育课程的“双主体”实施》荣获2013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五年践行“道德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研究—攻坚普通又尖端的教育难题》荣获2017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领域,《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荣获2013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新样态》荣获2022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评价领域,《科学育人:关键领域校本学生评价变革》荣获2022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今天,聚焦深度整合式教学研究实践成果,我从深度整合式教学产生缘由、深度整合式教学研究实践、深度整合式教学成果阐释、深度整合式教学实际效果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深度整合式教学产生缘由
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在反思一个问题,学校日常教学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弊端?经反思归纳,学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弊端有:1.学科教学内容总体分类太细,强调学科体系太多,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实施不够。2.教学方式总体单一,即使有转变,也往往是从一种方式转变成另一种方式,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达成教学方式优化实施不够。3.教学评价中纸笔测试几乎占据评价的全部,对学生的实践性、过程性、表现性和增值性评价应用不够。学校曾有过克服以上弊端的探索,但是只限于在少数学生参与的校本课程上,即使有国家课程的探索,也仅仅在极少量的课时上。研究聚焦于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克服以上弊端,有效强化全体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我们总的设想是,把多门适合主题教学的国家综合课程(如: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小学自然、初中科学、部分道德与法治)进行统整实施,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新样态——深度整合式教学。
二、深度整合式教学研究实践
推进策略坚持以“点”到“面”,循序渐进。譬如把六年级的《信息科技》《劳动技术》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整合在一起,开始深度整合式教学的研究,取得成果以后,年级延伸到1至9年级,课程拓展至小学自然、初中科学以及部分年级道德与法治等。
推进过程坚持实践准备、实践推进、实践完善。
实践准备上,组织队伍,转变观念,设计路径,创建主题,整合内容,单元设计。
实践推进中,主题方案,教学设计,一课一研,协调教学,空间建设,数字赋能。
三、深度整合式教学的成果阐释
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就是以主题引领,全员、全面、全程整合多门课程内容、多种教学方式和多样教学评价,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探究和跨学科学习。
深度体现在“三全”——全员、全面、全程。全员,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全面,不是某门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而是确定的综合课程全部内容;全程,不是几节课或某个单元,而是涉及中小学1-9年级、整个学年的全部学程。
“整合”体现在:课程内容整合、学习方式整合、教学评价整合。课程内容整合,多门课程内容整合重组,建立不同学科间关联,帮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和理念解决问题,形成解释或创造产品中,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关键能力;学习方式整合,主题、实践、探究和跨学科等多种学习方式整合实施,达成教学方式的全面优化;教学评价整合,有过程性、表现性、描述性和增值性等评价。不同评价应用于不同教学场景,产生诊断、激励、促进的整体评价效应。
“式”体现在:深度整合教学趋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样态。我们学校的师生亲切地将这种教学新样态称作“趣谱(TRIP)”,即主题(Theme)、研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实践(Practice)的首字母译音。
深度整合式教学包括3阶段7环节,即主题与情境、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反思三个阶段。问题驱动、任务导学、组织选择、项目实施、分享展示、综合评价、反思增值7个环节。
基于主题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经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认知,激发学生问题解决及学以致用是深度整合式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可以借助媒体或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结合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创造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境。
组织与实施阶段,分为组织选择、项目实施、分享展示3个环节,坚持以学习为中心,通过“学习准备、自主选择、合作探究、交流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情景,走进主题,明确主题学习成果;在主题框架下,查阅资料,自主选择不同层面的研究题目,组建团队,合理分工,制定研究初步方案;聚焦方向、基于任务、依托评价,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跨学科、主题、实践、探究学习,建构知识技能,形成创新成果,团队学习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既有动脑编程,也有动手制作。交流发展环节,在交流中完善成果、反思提升,增值发展。由于各团队研究侧面不同,通过交流了解掌握其他团队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
评价与反思阶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贯穿始终。实施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互评——生生互相评价、师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深度整合式教学需要4个要素和2个支撑:整合课程、联排课时;组织队伍、协同教研;创建主题、重组内容;单元设计、规划实施;空间支持和数字赋能。整合课程——基于但不限于“信息科技、劳动技术、道德与法治、科学”等适合主题教学的国家综合课程,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涉及文理多门学科,以主题为线索,整合优化实施。联排课时——不增加原有规定的课时数,联排课时便于学生有整块时间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组织队伍——由劳动技术、信息科技、科学、自然、道法、体育、地理、生物、历史、艺术等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一定计算机基础教师组建队伍。由组长牵头,分专职和兼职教师。协同教研——共同开发、分别实施(模式一);同一主题、协同教学(模式二);独立开发 、线上支撑(模式三)。三种研修模式支撑着教师新型专业化发展。创建主题——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使用规定教材,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重组内容——从“原课程教学安排”重组为“深度整合式教学信息科技授课安排”。空间支持——深度整合式教学综合学习空间。数字赋能——教-学-评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四、深度整合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一,解决了课程设置问题。信息科技教学,由“脉冲”走向“常态”。从3年级和6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程走向了1-9年级全部开设。
第二,学生综合高层次思维能力、同伴关系、信息科技学业水平、适应社会需求动手实践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第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2022版)鼓励课程整合实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度整合式教学针对的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的综合课程已经100%覆盖,也在进一步推进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静教院附校张人利校长有一句名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为主体不只是校长和个别行政人员,每位老师都是有意义的建构者,都可以为问题解决贡献智慧。”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