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共产党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此次大会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实施攀登计划,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攀登精神、勇担强国使命,奋力书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新篇章,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首都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是学校近70年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首都师大姓“师”的初心使命,锚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影响力大幅跃升,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了一流师范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党建引领 把牢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学校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育人育才,确保把学校打造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固本培元 涵养政治生态
学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落实学校党的政治建设百项任务清单,从源头上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落到实处。建设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不断夯实铸魂育人的思想理论根基,依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攀登精神”文化内涵,用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学校领导班子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援疆育人工作”等课题,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一线破解难题,学校事业发展焕然一新,办学治校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
●学思践悟 锤炼坚强党性
《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手绘展》《攀登——首都师范大学改革发展成就展》《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图文展》……近年来,学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举办一系列红色主题展览着力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学习党史、校史紧密结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学校不断构建长效机制,打造“写出来”“唱出来”“画出来”“舞出来”的党史大课,形成了以理论研究为支撑的深度学习机制、以“第一班主任”为抓手的辅导学习机制、以理论社团为载体的朋辈学习机制和以美育品牌为引领的浸润学习机制,获得中央指导组和市委巡回指导组的高度评价。
●对标争先 激发基层活力
学校以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为抓手,实施高质量党建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对标争先”建设,引导各二级单位结合特点优势,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田野考古工地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教师在艰苦环境中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政治理想,在身边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下,每年都有学生在考古工地递交入党申请书或加入党组织。通过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基层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是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理念。近年来,1个基层院系和5个党支部分别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6个基层党组织和12名党员、党务工作者获北京市、北京高校党内表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改革创新 注入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持续完善学科建设组织体系,依托“学部+研究院”建设机制,产出一批体现学校特色优势、具有重大学术贡献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之基
每学期开学,学校都会召开学科建设会,明确新学期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以期实现新的突破。近年来,学校形成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的生动格局,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8个学科获评A类,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为进一步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校按照“文、理(工)、艺、教”学科群定位,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学部+学科特区(实体研究院)”的首都师大学科群组织模式。今年6月,继成立教育学部和艺术学部之后,首都师范大学又新增一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开启了学校人文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伴随着交叉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人文社科创新研究院、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一批学科特区的建立,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
●以科学研究培育创新之源
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学校科研团队一直全力攻坚的方向。自“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学校挂牌成立后,中心积极组织数学家与企业对接,解决精准医疗、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北京市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中的核心数学问题。同时,学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今年,学校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申请的“新时期以来的《诗经》研究与当代学术转型研究”等五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准立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甲骨文平台获批六项古文字研究与普及类项目,在回应时代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
●以团队协作凝聚攻坚之力
团队成员主持3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所培养的学生连续十余年获得全国、国际竞赛荣誉,毕业后成为杰出青年学者和基础教育教学骨干……这是学校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所取得的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团队于2022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科研团队评价和考核机制,坚持以项目引领、平台合作研究为途径,鼓励和支持各学科教师凝练科研方向、加强科研合作,有组织地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把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形成更多具有创新价值、体现学科特色和团队优势、集中代表学校教师科研实力的优秀成果,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交出了一张张喜人的“科研答卷”。
有机协同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位统筹卓越教师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近年来,学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行动计划”,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位居全国地方大学第一、全国师范大学第三。成立敬修书院、伯良书院、君颀书院,构建起“国家-学校-院系”三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51个国家和地区的294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近200个合作项目,为4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各领域人才2000余人,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为进一步优化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学校构建了以“第一班主任”为统领的“三维班主任”体系,成立“第一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中心。来自校内外的200余名“第一班主任”走进课堂领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学生微信群实时交流互动,走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国家级实验室……“第一班主任”以个人情怀、深度体验真实立体引导教育学生。同时,学校不断深化研究生理论学习“5322+X”第二课堂建设,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深耕社会课堂 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从冬季生火取暖到做饭洗衣;从多学科兼课教学到深入山区农村家访……自学校晨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以来,300余名支教队员接力奔跑,坚守三尺讲台,播撒青春梦想。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写好社会实践育人“大文章”,可以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体会责任担当,增长见识才干。学校深入推进“大视野 微观察”“调研中国”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百万字调研报告。在历次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中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累计近4000人次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展现出首师学子的昂扬风貌,擦亮了学校志愿服务的“金名片”。
●搭建特色平台 增强以美育人质效
美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师范院校,更要回应好新时代的新需求、新期待,帮助师范生形成美育自觉,让他们把美的种子播种到更多青少年的心中。因此,学校不断完善美育工作机制,坚持以美立德、以美启学、以美培元,发挥学科优势,成立学校美育指导委员会,积极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大美育”育人格局。创新文化传承理念与形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连续七年开展“美焕文心—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举办“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开展声乐、器乐、传统戏曲等专场演出,为学生搭建美育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用心用情讲好首师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着力培养文化和艺术底蕴深厚的高素质专业化卓越教师和未来“大先生”。
发挥优势 谱写服务社会的首师篇章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为重点,以服务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为根本,探索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对口支援工作
“在同步课堂上,我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10月11日,在“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启动仪式上,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张洁分享了使用平台的感受。由首都师范大学组织专家研发的“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是服务京蒙两地教育管理者、教研员、教师及学生等不同用户群体的教育协作数字化空间,突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北京市承接教育支援合作任务最多的高校之一,多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号召,深入推动北京市教委“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品牌建设,打造“双优云桥”教育服务中心,依托“双优云桥”教育互助服务平台,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多个受援地提供远程帮扶,形成“四位一体”“云跟岗”“训践一体”等一系列特色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内涵式发展。学校京疆学院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以优质资源服务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合作办学,变的不单是校名”,这是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所一直坚持的理念。学校通过选派专家担任附属学校科研副校长、下校诊断、听评课等方式,促进附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针对群众反映家门口缺少基础教育优质校、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问题,学校大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邀请全市500余名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开展联学联建,与市内16个区开展教育合作,瞄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现实性、瓶颈性问题开展研究,精准回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师范大学优势,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推出“课后330”服务,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碰撞下,越来越多的师范生不仅懂学科、懂育人、会研究,还有政策和管理意识,知晓课程建设、德育工作、家校沟通,成为未来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以协同提质计划驱动教师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是培育“未来教育家”的重要力量,也是强师强教的动力引擎。开展“协同提质计划”,打造师范教育优质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对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作为全国师范院校十所牵头校之一,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共同支持集宁师范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建设,启动了涵盖学科协同提质、干部教师交流等十项协同行动计划,并针对3所院校的个性化需要,逐步启动特色支持计划,形成“10+N”的协同提质项目体系。随着项目的有序推进,学校精准发力,着力破解师范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为打造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师范教育贡献了首师力量。策划/黄延敏 文/刘晓鑫 陈雨桐
奋力书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新篇章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经过近70年的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首都师范大学已建设成为一所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忘初心,方能大步前行。首都师范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扎根京华大地办大学,锚定进入全国师范大学“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党建引领发展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建设筑峰工程、杰出人才引育工程、重大成果培育工程、基础教育提质工程、国际化办学拓展工程、校区建设攻坚工程等“八项工程”。扎实推动“双一流”建设,做强做特高质量教育体系,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源源不断培养更多新时代“大先生”和“四有”好老师,奋力书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新篇章,努力交出一份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的“首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