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扎实推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是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信息社会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将扎实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立足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推动课堂高效深度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的总体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学校通过对政策深入学习解读,牢牢把握“育人为本 融合创新 系统推进 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基本原则:立足应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同时确立了以“提高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总目标。
学校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本校特点,力争实现建设目标的“三个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学用信息技术教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转变,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过程
(一)学校层面——种子先行,纵横联合
学校组建校级核心团队,基于对课堂需求和学科特质的分析,选拔信息素养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各学科组种子教师,参与信息化提升的相关培训,架构起纵横联合的推进模式。
纵向上,各学科种子教师担任本学科信息素养提升负责人,及时对本学科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指导,及时收集、梳理成果,总结、推广优秀典型,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交相融合;横向上,成立学科研究团队,由学科组组长和种子教师合力推进学科教师开展研修。各学科立足于学校的研修主题,例如“大单元教学”“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等,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融入校本研修中。
(二)校级学科组层面——骨干引领,团队共研
校级学科组组建项目研修共同体,以“基于学科特质,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为标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研融合,突破时空局限,打通线上线下,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师信息化水平,制定学科组信息化提升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提升标准,梳理学科信息工具,在智课系统大数据等的支持下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效、深度课堂模式的探索与打造。
(三)年级学科组层面——结对互助,“一课三磨”
“以新促老”,达成“结对互助”。充分发挥老教师学科教学经验丰富,青年教师领悟力强、信息素养高的特点,通过结对子建立22个互帮小组,打造年级学科组内信息化教学微型创新团队,集中解决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化问题。
“一课三磨”,实现“深度融合”。聚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深度融合”这一主题,进行课例打磨。一磨,即种子教师执教示范课,带头示范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的融合,实现理念的引领;二磨,即同课同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内的推广;三磨,即同课异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与灵活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策略
让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责任与使命。在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推进中,学校坚持三级推进,着力打造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改革的深度融合。学校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问题,坚持“三提升、四应用”的目标,以信息技术助力大单元教学为路径,从学校、校级学科组、年级学科组三个层面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学校采用“研讨课+常态课+观摩课”的三课协同的形式,让研究与课堂实际结合在一起,扎根在一线实践中,获得真正的能实际应用的策略方法体系。在此过程中,教科室引领教研组,审核小主题,观摩课堂,收集经验,并定期培训教师,整理发布成熟的学科研究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的进程。
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为学校课堂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实施理论支撑和实施路径。综合前期信息化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同课异构”的模式展开课例研讨。课堂研究采用“理念+要素+策略+评价”基本框架,探究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要素、课堂策略以及课堂评价,形成课堂研究的系统化思路,以此融通所有的课堂研究,让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一路行走,一路收获,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中,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发挥团队力量精研能力点,融合从解读教学目标和分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入手,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融入日常课堂的研磨。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优化课堂评价标准,在融合研究过程中形成创新成果。朴素务实与技术手段并存,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文/图 姜晓波 季明莉 郭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