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奖展示:问题化学习20年
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引导中小学校深入学习借鉴,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校变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动作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首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交流、宣传推广活动。大会遴选了8项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并举办成果推广签约仪式。本期展示的案例是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
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
(报告人:王天蓉,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第三届明远教育奖获得者,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学术领衔人)
一等奖成果《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持续扎根课堂教学探索,深耕教学一线,聚焦课堂转型,形成了适用各学科的实践模型,并在全学科、全学段进行推广,解决了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实践成果丰富,育人成效显著。
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描述了问题化学习总结的问题就是学科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是教学长期以来面临的实践难题: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与学生问题探究难以兼顾。二期课改以来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在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获得可喜进步,然而大部分学科课堂并没有大的改变。
学科的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如何来进行有效沟通,这是教育实践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因此围绕这个问题,教师日常教学优先落实双基,难以关注素养培育,学与教的方式改变困难,导致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系统性,难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习经验断裂化与学科知识碎片化。老师们还是会优先落实双基,难以关注素养培育学营销的方式变得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
从知识到素养怎么来跨越?问题化学习所解决的是什么?长期以来改变课堂,很多学校走的一条路是先夯实双基,再允出时间去搞素质教育,但这条路是走不远的。能不能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当中,同时又发展探究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这就是问题化学习20年所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从一个老师的行动、一门学科的探索,一所学校的集成、一个区域的推进、全国“云工作坊”的建设等5个方面介绍如何进行推广和运作的。
一位老师的行动。也就是问题化学习作为本土建构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实践,最终建构起关于学习的6大体系,也就是怎么从主动学到、互动学、深度学,然后再到自我设计的学习。直面真问题,第一颗石子——学生主动提问,改变被动学习的路径依赖;第二颗石子——三位一体聚焦核心问题,关注学科与教师引导,学的时候更有效。第三颗石子——学生学会追问,主动得以持续,体现建构过程。第四颗石子——学会建构问题系统,走向结构化与深度学习。第五颗石子——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习是互动对话过程。第六颗石子——学会规划与反思,聚焦元认知,解决一个动力系统的问题。
问题化学习的实践模型可以总结为,提问会产生大量井喷的问题,但是课堂是需要聚焦的。面对核心问题,需要持续的去追问,深化问题的解决。在追问的过程当中,建构问题系统的过程既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是转识成智的过程,最终实现学习的主动发生,持续发生和深度发生。
一门学科的探索。对一个学校来讲,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需要一个学科教研组去整体推进。在大单元的学科实践模型中,学生提出问题后,在本学科建立起的学习逻辑就是聚焦问题,然后追问问题、建构问题、系统持续解决问题。但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这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它也可以成为学科的长作业,或者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这个学科本身,这就是跨学科的学习,然后变成小课题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教学五环节当中的备课、上课、作业、检测以及个别辅导,形成一个教学支持体系,建立起学习为中心的设计路径:一、摸清学生真问题;二、聚焦核心问题;三、预设问题系统;四、设计学材学单;五、设计学习活动;六、设计引导策略;七、设计学习评价。这个过程需要有三度设计。比如,摸清学生的真问题就包括:一度设计——触摸学生的起点问题;二度设计——了解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核心障碍;三度设计——把握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障碍点孵育追问。在课堂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提炼了7条原则,一是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二是聚焦激动人心的核心问题;三是合作活动有效解决问题;四是互动追问深化问题解决;五是问题系统建构体现学科学习的逻辑与思维;六是汇报分享有效检测学习目标增值学习成果;七是在课程视野下实践问题化学习的课堂。评价与检测要建构五力模型,就是问题的发现力、建构力、解决力,问题化学习的设计力。
一所学校的集成。《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成果的申报主体是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对于一个学习方式在学校真正实现育人体系需要四个层面改革:方式方法、实践模式、结构模型、底层价值。要创新方式方法——改进“界面”,能行活;要优化实践模式——更新“系统”,能行实;要遵循结构模型——固化“算法”,能行稳;要重塑底层价值——重塑“价值”,能行远。这就是一个学校的系统集成的过程当中,要建立起目标体系、价值体系、任务体系和规则体系。
一个区域的推进。在区域层面上,构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母体实验校、学科团队联盟、实验学校联盟组织的“所校盟一体” 的体制框架。问题化学习研究所负责研究与引领;母体实验校系统规划、系统规划、全面实验、成果转化;学科团队联盟实现学科突破、教师研修;实验学校联盟负责集群效益、多样态实践。
全国“云工作坊”的建设。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建设全国“云工作坊”,进行更有效的推广和共享。工作坊的特点是,1.基于单元。开展备课、上课、教研为一体的单元教学;2.区域协同。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域,集中优势资源,补弱助强,共同教研。3.云端同侪。基于研修平台的同侪备课、同侪教学、同侪教研。
我们组建的学科云工作坊,下设基于单元备课的朵工作坊,通常有品牌教师担任朵主。如小学语文二年级朵工作坊,在朵主的带领下,12所学校的26位老师一起实践问题化学习。包括一起学习问题化学习理念;一起用问题化学习教学设计模版做单元、课时设计;一起尝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问、解问;一起尝试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构建问题系统;一起用数字化循证平台循证课堂。截止到今年11月,已产生227个朵工作坊,涉及到700多所学校,这是我们在全国一种合作共享的推广模式。
最后给大家分享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下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改进。宝山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同时也是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在张治局长的带领下,从2021年全区开始致力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改革,问题化学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循证。基于问题化学习的底层逻辑,建立起学生问题、教师问题、学科问题、师生互动的数据分析维度,并建构起“主动学、互动学、深度学、有效学与多样学”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评价框架。比如,把一节课传上去后,20分钟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解析课堂有多少学生参与,提了多少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高阶思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参与的情况等。人工智能课堂循证,为实现区域大规模课堂改进为目标,致力于素养导向的课堂过程性评价和数据驱动的实证性教研,此项目还荣获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优秀案例。
问题化学习只是通往未来理想教育的一条路径,不希望人们将它当成一味“万能药”。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校和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很关键,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值得敬畏。由此,在这样复杂的教育系统和学习个体面前,任何所谓的“万能药”本身一定是不严肃、不科学的。
20年来,问题化学习始终坚持在复杂的学校教育大系统中,去解决最常见的问题“学与教”,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以此转变学校育人和质量增长方式。发现、支持与成就不一样的学习者,不仅是问题化学习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20年探索对我们这群人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问题都不同,这些不同的背后既有普遍规律,又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把握普遍规律,然后尊重差异、基于差异、灵活施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它充分说明教育教学没有“万能药”,问题化学习不是,任何单一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模式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