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家精神,努力走向卓越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完整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为教师群体走向卓越树立了标高。
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学生,立足于社会呢?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是用8个字进行了归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明确提出: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这些古代先哲与教育家的名言对今天教师道德品性、学识能力的提升是否仍有指导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校仍然是青少年接受集体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梦想、培养志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必然需要教师启智润心,行为世范。但进入新时期,教师队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打破了惯有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传承中国教师职业优秀基因的同时,以一种崭新的形象被社会认可,被学生接受。这就需要追寻教育家的精神,以专业化建设作支撑,使教师群体变得更卓越。
走向卓越,教师需要把教育做成事业。人民教育家于漪在今年教师节写下一段话:“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以身作则这样践行的。一周前,正好有机会对于漪老师作了一次访谈。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于漪老师的话语围绕着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话题进行,那就是“有温度的教育;师德修养;良师的培养”。看着眼前94岁的老人为了传播思想,硬是用贴满止痛膏的手花费3天时间写下10000字的文章,就会明白教师工作除了职业更是事业。
走向卓越,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学者琳达·达林哈蒙德在论教师教育时说道:“教师专业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专门知识,特殊技能,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应该具备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门能力、学术规范等诸多专业素养,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的共同基础,并由此形成教师独有的高度理智性技术、伦理道德规范。但新时代教师要走向卓越,除了学科功底的本体性知识、求真务实的经验性知识、职守操守的条件性知识外,更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有不断进取、努力创新的发展性知识,为祖国兴、民族强作出贡献。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是全国名师,从事戏剧创作和戏剧教学40年,他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编剧理论都是借用国外的,缺少用中国编剧学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于是他在2007年提出“编剧学”概念,创立编剧工作坊,培养了大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者,出了一大批名家名作。最近陆军教授带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朝着“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道路继续前进。专业加上创新,才能使教育惠及更多人,也能更好造就教师。
走向卓越,教师需要遵循规律科学育人。乐教爱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种天职更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这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范例。他在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之外,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研究,探索规律,坚持写教育日记,先后对3700多名学生做个案记录,能详尽说出25年中对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与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教师研究的一种范例,更提供了一个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最终成为教育家的历程。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的时代,我们期盼有更多的教师成为学生热爱的人、社会尊重的人、德艺双馨的人,追寻着教育家的足迹,成为卓越的人。
(作者:苏忱 系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