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草园里刨出科学课 乡村校玩转科学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作者: | 时间: 2023-11-24 | 责编: 罗天林

“你们看过地球上的日落,但看过火星上的日落吗?”近日,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的讲座“太阳和人类家园”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开讲,“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五位院士和专家分别走进门头沟区的五所中小学校,讲述科普知识、科学家故事,分享科研经历。

该活动是北京郊区学校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为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曾经北京郊区的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存在一些资源短板,但是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发现,京郊学校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并形成规模;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加精进,能较好地引领学生走向科学之路;学校积极利用、挖掘周边的可用资源,走上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

从无到有

一批学校构建科学教育特色

“双减”进入下一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成为破题高质量“双减”的关键之笔。10月底,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会,就下一步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工作在中小学落深、落实做出细致要求。其中,会议要求,聚焦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环节质量全面提升,夯实科学教育主阵地。记者采访发现,京郊的一些学校正是这样做的。

2019年,张建新来到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学校除了国家课程科学课、信息技术课之外,没有别的科技教育特色。“随着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学校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怀柔全区要求从三年级开始上编程课,学校聘任了国科大教授为科技副校长。有了这样的科技教育氛围,我们这所农村学校决定以科创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发展科创教育,张建新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挑选肯钻研、善创新、负责任的刘煜老师负责此事。刘煜在教授信息技术课之余,创立了“小图灵”科技社团,带着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各种编程作品2000余件。其次,张建新带着几位转岗的科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研发适合农村学生的编程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跨学科科创课程和“科创”校本课程群,构成了“智爱课程”的“智课程”体系。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开展科技活动)

经过几年的发展,北房镇中心小学已经成为怀柔区乃至北京市乡村学校开展科创教育的一面旗帜:学生在编程方面获得1项国家级专利奖项,其他国家、市区级奖项共156项;学校获得清华大学授予的《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明星示范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所建校不到10年的新生代学校,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科学的盛宴带到了学生们的身边。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积极盘活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实践场地,推出特色品牌活动,比如“丰收节”“山楂树之约”“科学种植节”“巩华家宴”等。

摸爬滚打

教师土里“刨出”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教育特色发展,除了校长的整体设计之外,关键还在教师。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小学科学教师共计176931人,2020年增至230201人,增幅达30.11%,科学教师学历水平与专业素养也有显著提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学学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位于密云区东北部,是一所山区学校,距区政府20多公里。近年来,学校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拥有北京市山区学校第一个金鹏科技团,建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基地——百草园;学校的专兼职科技教师有32人,占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市区级骨干教师11人。

“为了发展学校的科技教育,我们都是在田间地头写论文、找项目、想点子。”学校科技教育主要负责人朱秀荣老师表示。25年前,朱秀荣和20余名师范毕业生作为一批新教师来到学校。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大城子人”,怀揣热情和梦想,在没有绿化、满是空地和“荒地”的学校,他们带着学生走上了“刨地”“刨药材”“栽种药材”之路。随着一棵棵药材的成活、生长,空白的校园变为了如今的“百草园”,成为学校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校外大课堂”。在此基础上,老师们一路摸爬滚打,摸着石头过河,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讲堂俱乐部”“药材学院”等主题课程在这里应运而生,走出了一条富有山区特色的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师生开展实验活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科技教师团队,其中有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优秀年轻教师6名、模型分团专兼职辅导教师6名。学校通过专家培训指导,打造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迅速提升。

融合聚力

学校在内外资源上苦下工夫

在科学教育的发展上,学校不是“孤岛”,它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发展科学教育。
“2019年,师生代表参加了北京世园会开幕式前的迎宾和共培友谊绿洲活动。学校利用此契机进行生态教育,开始整合与科技教育相关的各类资源,努力打造学校的科技教育。”延庆二小党总支书记穆桂山介绍说,“前些年,校内科技资源匮乏,但是延庆区作为生态涵养区,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方面却是个宝库。因此,我们整合资源,打造探究课程。”

(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课程是延庆二小“三位一体”科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挖掘周边社会资源,与延庆科技馆、世园公园、北京金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合作,开展科技教育。“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我们最开始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穆桂山说,“一些基地没有系统的课程,需要各学科的教师先到场地进行考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参观路线和任务单,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体验。这个过程,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

科技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据统计,延庆二小学生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一、二等奖36项。学校自2013年起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还获得多项市区级荣誉。

一些京郊学校利用校外资源,也有一些学校积极拓展校内资源,在校园空间上做“加法”,形成科技教育特色。科技教育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的一张“金名片”,学生多次在市区级、国家级科技项目比赛中获奖,2023年学校再次被认定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创造性地将科技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浸润的科技环境,构建科技课程试验场。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技魅力)

学校在教学楼六层为学生打造了400平米的科技探梦体验馆,创客探究活动室、科普宣传区、航模体验区、汽车模拟驾驶区等应有尽有,学生们可以尽情开展科技探索、自主探究。学校还将楼梯空间巧妙利用起来:东楼梯变身“动物楼梯”,呈现海洋、陆地等动物的生理、繁殖,以及濒危动物的相关科学知识;西楼梯变身“植物楼梯”,呈现种子、根、茎、叶、花、果等植物不同阶段的组成结构、生长过程、繁殖方法等知识。

在这些大处着眼的整体建设之外,学校还有小处着眼的细节。比如,水房的太阳能,在学生洗手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校园里每一种植物都有小名片,介绍了植物科属、药用价值等相关科学知识。“校园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带有科学的味道,孩子们可以处处感知科技、接触科学,如此,科技教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校长白晓芳说。

凝聚共识

家校合作赋能科学教育

在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北京郊区的一些学校常常感受到学生家庭缺乏“科学助力”,主要表现在部分家长对科学教育不重视,也不能及时关注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对孩子学习科学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学校通过让家长参观科学教室、为家长讲解科学知识、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科技教育成绩等方式,使家长成为了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同盟军。

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大赛市级一等奖、北京市绿色创意大赛市级二等奖……建校仅11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南校区在科技教育上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获得各类优秀组织奖9项,师生获奖140余项。校长张英介绍,学校利用身处中国药谷、毗邻“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圈”的优势,以“双航”科技教育为出发点,建立了以校长任团长的科技社团,助力学生的科技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南校区学生参观学习)

“当然,在开展科技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比如,家长过度关心科技教育的实用性以及部分家长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张英说。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开展了系列举措: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参观科技教室,观看学生的科技演示,班主任讲解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科技教育观;调研学校家委会成员的家庭科技教育现状,并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亲子科技探索活动,引导家长感受科技启蒙的重要性;每年12月,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都会特别邀请家长到校和学生一起科技跨年。

郊区学校在科学教育特色发展上,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科学教研室主任贾欣表示,伴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对于科学实验教学的关注,北京市郊区科学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变化。“这得益于郊区教育教研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提升了科学教育教研的师资水平。比如目前郊区有结构合理的教研、教学队伍,有系统的教学教研活动,有基于科学实践的学习情境。”贾欣说。

“现代科学教育越发关注科学及工程实践活动,‘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成为真实并可以体验的实践活动。”贾欣表示,在郊区科技教育中,丰富的科技竞赛、科普活动都为孩子们创设了感受科学家、工程师工作的情境。在学习活动中,科学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和竞赛过程中,也提升了科学教育的能力。此外,充分挖掘科技教育资源,开发有特色的学校科技校本课程也是当前郊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方向。北京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家、工程师资源,相关科研院所遍布各地,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设计在专业人员的指引下,为孩子们打开了接触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