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京市中考改革质量月调研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作者: | 时间: 2023-11-22 | 责编: 罗天林

今年9月,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公布,其中,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四科设置为考查科目;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为感受中考改革在学校的落地实施情况,11月20日,记者跟随调研专家组走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验中考改革带给课堂的新变化。

“老师,这些内容中考不考吧,都要记吗?”课堂上,一位男生提出了疑问。同学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接着又转向了自己的老师——肖怀朋,想听听老师怎么回答。

这是发生在一节初一年级地理课上的场景。那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地势特征的“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有准确的认知,老师要求他们记住几条重要山脉,结果引发了一位学生的疑问。

面对学生的疑问,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肖老师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你们怎么看?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意识到,学习地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品质。

肖怀朋告诉记者,北京中考改革鼓励考查科目的教师从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说,地理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课堂上大幅度增加了学生互动的部分,比如之前让学生课下在乒乓球上画经纬网,标经度纬度,现在会让他们在课上边绘制边观察,并和同学讨论学习过程。他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体验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地理研修员潘化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地理等学科没有进入中考的考试范围内,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方法要求比之前更高。她建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研读课标、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把握好课标与教材的深度,抓住学科本质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另外一节课堂上,道德与法治教师金艺铭正用自身的从教经历,讲授《走近教师》这节课。在这节课中,如何处理师生冲突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这一问题,金老师向学生讲起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她说自己曾经很赏识一位学生,就让他当了班干部,但这位学生在课堂上时常随意讲话,被老师批评后很不满,从而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金老师忽然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俩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你们给老师支支招!”同学们个个踊跃,有的说要主动沟通,有的说要换位思考……当然,也有劝老师撤换学生职务的,不过立即引来其他人的反对。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同学们终于达成了“发生矛盾时要主动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致意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金利告诉记者,授课老师从师生关系处理的真实生活出发,建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对接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表达与质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深度学习,增强有效体验,正体现了中考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除课堂展示外,当天,学校也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接受了市级督导调研。尚建军副校长告诉记者,四门学科考试方式变化后,学校不仅配齐师资和专业教室,确保开足开齐课程,更在教学上给予了老师们更开阔的实施空间和更灵活的实施方式。为了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老师们达成了在课堂上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自身学科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课内落实”四个方面为核心的教学共识。他说,学校老师普遍认为,此次新中考改革对于学科发展和学生素养培养是有利的,但也建议对优质学校进一步放权。例如,可在教学安排的自主性和评价的自主性方面给予这些学校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