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宁国市胡乐中心小学:传承竹篾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教育发展

2023-11-13 11: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宁国市胡乐中心小学依托山区优势,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立足“五大行动”,植根于竹乡文化土壤,以竹篾文化为特色课程,坚持劳育和美育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品牌,丰富校园生活,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绽放。

拓宽渠道,深挖教学资源。经过实践探索,学校组建了一支由“专”“聘”的竹篾课程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竹篾特色发展的需求。特聘宣城市非遗传承人周海平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教授学生们竹编方法和技巧。通过“一挑一压”不同的编制方法,孩子们将竹篾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目前,竹编制作课程已在三至六年级全面铺开,让学生在竹编技艺学习中感受美,在动手实践中创造美,在欣赏竹编作品中享受美。

突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围绕“竹韵”特色教材的编订、课堂的安排、活动的开展以及成果的评价,开发了“竹韵”劳动校本课程。课程从选材、去青、劈成篾片,再到起层、划蔑丝,再编织成各种工艺品等十几道工序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视觉引领孩子们对竹编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体验古老的技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非遗精神在孩子们身上传递下去,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载体,提升教育实效。学校将竹篾手工编织融入到课程辅助活动和社会实践,并排上课表,纳入教学考核。学校投入3万余元建造了竹篾劳动室,在这里由聘用竹编艺人教老师,然后由老师教学生,大家共同学习。室内制作精美的竹编文字,竹编书画,还有编织精巧的花篮、手环、小鸟、鱼灯、笔筒、斗笠……令人目不暇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建构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让竹韵文化不仅要外塑于形,还要内化于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得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这句话,应用在宁国市胡乐中心小学悉心打造的“幸福”教育课程上,那就再契合不过。

竹篾编制赋能劳动教育,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竹编”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竹编的魅力,传承竹编非遗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手工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文图/宁国市胡乐中心小学校长 周长根)


【责任编辑:罗天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