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不要让“低欲望”迷失新时代青年前进的方向

2023-10-20 13:4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韩旭1,方伟2

(1.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颍东驻北京青年人才联络站)


[摘要]按照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说法,“低欲望”就是一种丧失大志、随波逐流的一种社会现象。“低欲望”青年就是借此而来。本论题通过对其现实表征、成因透视、对策探寻上作以分析和阐发,以期对培养健全有为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启发。


[关键词] 低欲望 迷失 新时代青年 方向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是人生最有活力和最具激情的片段,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动力之源。而事实并非绝对如此。“低欲望”青年的出现就是佐证。他们对社会前景不看好、对现实生活不在乎、对未来指向不明确等。这种现象缘何而生?如何透视和解决这种现象?这些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而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低欲望”青年的现实表征

“低欲望”一词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发明,意为发展成熟国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本文借用该词,把它用在了那些没有理想信念,做事随心所欲、得过且过,对社会和人生看破红尘、失之淡然的青年身上,即“低欲望”青年。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厌世态度。具体可概括如下:

(一)对现实问题的遮蔽与消解

人类社会按其自身发展规律来说,是逐步走向美好未来的。这是我们所欲求的,能且能成为现实的事实。如中国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已经证实了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扭转的大势,也是我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现实。但是,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只看到了其中的冰山一角,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而把那些在社会上存在的与社会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现象视为主流,以为人生在世苦短,不能“不白活一回”,便抱着一种“无所谓、没关系”的人生之态,对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不闻不问,只求不思进取、不求输赢,一切随遇而安。于是,有些青年对现实生活便失去了欲望,失去了青年人本有的热情和激情,生活在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没有理想的社会中,得过且过,完成了从“有为”青年向“低欲望”青年的急速转变。

(二)对精神渴求的消极与懈怠

受到一些如“佛系青年”“我的地盘我做主”以及“人就这几十年”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青年丧失了崇高理想信念,为不希望青春留遗憾,整日寻求自我的精神慰藉。如有些青年通过玩游戏、追肥皂剧等方式来消磨美好时光。尤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相互碰撞和冲击的条件下,非主流却成为部分青年崇尚的精神价值追求。他们面对社会问题时不知所措、无力求援,把对现实的困惑通过自我精神的消解来释放;更有极端的是,有些甚或走上了人生不归路。艾伯特·科恩就曾指出:“青年面临的问题是无法获得体面的社会工作,时常体会‘地位挫败’以及由此导致的紧张、沮丧、不满、内疚、辛酸、焦虑或绝望,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拒绝、反抗,乃至越轨和犯罪”。[1]这就是部分青年精神空虚、无妄的慰藉。当然如上所述,随着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些青年或许选择更加温和的消解之法,几乎把整个时间都消磨在了翻微博、朋友圈,玩抖音、游戏上等,成了时代发展特有的一种文化范式。他们以自我消解和懈怠的方式,把自我精神的满足诉诸于异样的文化期待,从而构建了一种现代青年独特的精神疗养法。

(三)对人生价值的虚无与沉沦

青年本应该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能直面现实风雨的胆量和勇气。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拥有了更加奋发有为的时代机遇,具备了展现自我才华的现实际遇,承载了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但有些青年则选择了随遇而安,不敢面对生活和人生,不敢迎接困难和挑战。去理想化、去价值化成了部分青年的价值导向。他们无视社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与担当,无视自我的追求和抱负,将自我与社会、集体、他人相割裂,深深陷入自我编织的牢笼,只顾自我感官上的愉悦,遵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信念,从而模糊人生追求和价值趋向。这就表明,有些青年把人生价值完全消解,放弃个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迷失在价值虚无的悬空中,一切虚无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

质言之,“低欲望”青年面对现实社会、精神渴求和人生问题时,选择了“退缩”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把自我与外界绝缘,孤寂地封闭自我,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信念,成为了无理想、无抱负、无追求的“低欲望”青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之态。

二、“低欲望”青年的成因透视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存在的条件和依据。“低欲望”青年的生成同样有其存在的原因与理由。深刻剖析这些原由(缘由),是我们探寻其解决之法的重要前提。

(一)无法化解现实与理想的二律背反

青年群体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就是说,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部分青年便把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在理想上,试图通过理想来实现现实的蜕变。殊不知,若把理想看的高不可及、若即若离,脱离了现实,这样的理想也就成了幻想,成了一种无法实现的虚妄。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契先生就曾说过,理想能否变为现实要有条件做担保。他把这种条件概括如下三点:理想要正确反映现实的可能性;要符合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还要具有一定合理想象力。这样的理想才能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不断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的胆量和勇气。但现实中,有些青年则无视理想源于现实,把理想看的太美妙,没看到理想不能脱离现实。长此以往,青年所崇尚的理想无法变为现实,便对现实存在生恨、报怨,并把这种情感通过其他方式来释放,甚至走上了极端。

(二)受制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把控

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蜂拥而至,中国也避免不了融入一体化的潮流当中。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可观、可触的有形产品,还有那些不胜枚举的隐性的、无法直观的价值观也接踵而来。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中。对那些少不经事的青年来说,到底选择何种价值,使他们深深地陷入了两难之境。尤其是加之非主流价值观的蛊惑和渗透,他们中的部分人走向了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道路上来。其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价值观高扬个人至上,把一切理性的与非理性的都看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个人才具有终极的意义。持这种价值观的青年敌视、抵制或弱化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无动于衷,对民族未来抛掷脑后,等等。[2]这些充分展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的把控,以至于使他们成了那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毒瘤,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网格化时代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纵横交错的网络时代,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也提高了它们的运作效率。但同时也为“低欲望”青年的生成提供了滋生土壤。网络普及使得娱乐多样化,可以调节工作、学习的压力,增添生活的乐趣。但有些青年却陷入其中,尤其是那些靡靡之音中无力自拔,造成精神萎靡、信仰缺失。网络本身并无性质上的偏差,但终因人的使用而使其受到污蔑,冠上了“罪恶”的称号。那些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年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他们整天消弭于无休止的感性娱乐中,陶醉于靡靡之音等垃圾文化中,渐而消退了本有的激情和信仰,腐蚀了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也正因为网络的盛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碰撞,使得主流价值常被亵渎和凌辱,各式各样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相互交织、鱼目混珠,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侵蚀青年纯净的心灵,以其新奇、怪异的感官效果吸引青年的眼球等,从而为他们成为了“低欲望”一族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总之,“低欲望”青年的生成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如何使他们走出“低欲望”泥潭,成为有为青年,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则是我们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低欲望”青年的策略探寻

青年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中坚作用毋庸置疑。但如何使青年摆脱“低欲望”的魔咒,摆正他们的人生导向,使之成为有为青年和培养健全的理想人格呢?广而言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强化合作。在这里,笔者仅从青年自身视域作以阐发。

(一)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青年具有火一般的热情和激情。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执着也有担当。但在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中,青年总会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青年应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其一,明确理想从现实中来,但高于现实,也可转化为现实;其二,明确理想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以现实为依托、为载体,离开了现实,理想便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其三,要懂得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实践。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不是通过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所以,青年只有正确理解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明确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才能化解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强化担当和责任意识

青年如何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强化担当与责任意识呢?其中重要一条件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宗旨和原则,也是每一位青年所应坚守的基本原则。也正因为如此,在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猖狂肆虐时,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舍小家顾大家、不怕危险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踊跃报名、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了青年为民请命的责任与担当,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所说的那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广大青年面临危难危险之时,敢于直面人生,敢于身先士卒,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谱写了一首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三)合理利用网络,汲取其智慧营养

在网格化的时代,我们处处被网络所包围,无论所需的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索取。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因子。这就告诫我们,青年在网络面前,要懂得如何正确恰当利用网络,不能良莠不齐、是非不分、全盘吸收,而应学会明辨是非,择优性地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网络世界中汲取智慧营养。唯有如此,广大青年才能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弄潮儿!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互联网是青年创新的热土,是展现自我的平台,“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这即是说,广大青年只有正确利用网络,积极汲取网络智慧之营养,才能成为有为的新时代青年,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①[美]艾伯特·科恩:《越轨与控制》,张文宏、李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董振华:《“佛系”现象缘何而生》,《人民论坛》,2019年第01期。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3AH05038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全媒介视域下茨淮新河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2022AH05128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