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扮成陶瓷介绍文物知识,通过戏剧演绎北宋王朝的奇妙景象,用饱含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原理制作分子料理,结合科学实验探索厨余垃圾的奇妙变身之旅,用3D打印技术创造学生们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礼堂里,欢笑声、掌声此起彼伏,首都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正带着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进行名为“相约‘330’·筑梦共成长”的2023课程嘉年华活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积极发挥师范大学优势,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推出“课后330”服务,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以实际行动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在深度对接新时代教育发展新需求的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都师大”)坚持建机制创品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发力,提升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机制引领 探索“四维联动”学习模式
首都师大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自我革新的政治勇气,探索“四维联动”学习模式,着力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机制的创新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 以理论研究为支撑的深度学习机制
5月7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举行重大项目“发扬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研究”开题论证会。长期以来,首都师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建设,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首都师大将学习经典著作作为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切口,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生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品读真理味道,全面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通过举办“青春共话二十大 奋楫扬帆新征程”“奋进新征程 聚力勇攀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多样化宣讲比赛,学校以竞赛的形式,展现了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扎实成效和良好风貌,并以点带面,引领更多青年学生学在深处,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领悟。
■ 以“第一班主任”为抓手的辅导学习机制
校党委书记孟繁华在“第一班主任”聘任仪式上表示,“虽然‘第一班主任’不与职称晋升相关,不与工资待遇相关,但却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一班主任”通过参加主题班会、讲授“大思政课”、开设专题讲座、开展面对面谈心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内心需求,以学生更能接受、更符合青年思维特点的话语方式展开学习引导,进一步实现情感共鸣,问题共解,切实增进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
“第一班主任”用人格魅力、工作成绩和丰富学识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理想信念、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等教育方面带来质的提升。推进“第一班主任”工作以来,首都师大院系工作和学生成长普遍呈现出更为积极向上的态势。学生普遍反映,“‘第一班主任’让曾经的心中权威和先进榜样来到身边,让自己坚定了理想追求,明确了人生努力方向,释义了成长中的疑惑,将更加奋发学习,将青春之力献身祖国建设。”
■ 以理论社团为载体的朋辈学习机制
5月6日,“新学活论坛”在学校“求是书屋”如期举办。十四年前,国家领导人来到首都师大与学校研究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精神给予了热情鼓励和高度赞扬。从那时起,首都师大就紧紧抓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以“真学”为根基,以“真信、真用”为依归,构建“5322+X”研究生理论学习体系,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优势,发挥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中心“5会3团2刊2讲堂”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通青年学生理论学习“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以学生理论社团开拓校园理论学习新气象,今年,理论学习研究中心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力打造“五领”工程,即“领学”经典书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团”伴读指导,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经典著作;“领讲”青年先声,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备课,组织学生集中宣讲;“领行”红色地标,带领学生开展研学实践;“领观”红色影剧,带领学生在红色电影的创作与欣赏中深化理论情感;“领悟”真理力量,推出学习刊物《理论在线》《首师研论》,实现从多层次导学到学生高质量研学的转变,带动全校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干担当建新功。
■ 以美育品牌为引领的沁润学习机制
音乐学院学生魏立志在学校排演的党史情景音乐剧《播火》中饰演李大钊,为了能够把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好,他不仅在服饰上翻阅了历史文献,在形象上还与李大钊的照片进行比对,更是重温了很多有关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在他看来,无论是角色的台词还是表演的感觉,伟人的精神是铭记在他心里的,这种精神远不止于演。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也是理论学习的生动教材。学校从学生需求出发,以绘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作中感悟,在表演中升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传承红色文化中沁润心灵。
首都师大以“美焕文心”艺术季为载体,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美育品牌。在五四“光荣之歌”青春歌会中,来自全校21个院系及校艺术团的两千五百余名师生代表以丰富的舞台形式弘扬五四爱国精神,讲述楷模事迹。通过“党建+艺术”的表达方式力求“把理论讲活”,让党课形式立体起来,通过艺术的转化,使参演、助演、观演的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由“倾听者”转变成“体验者”,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达到了良好的爱党爱国教育效果。
多方联动 创建“三个一百”理论品牌
首都师大在既有办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创建“三个一百”理论品牌,开创了全校师生在学习中坚定信念、提高本领、破解难题的生动局面,切实形成了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
■ 百名“第一班主任”协同育人
“小学的‘小’字虽小,但未来却很远,它承载着孩子们的未来。”这是初等教育学院2022级中文3班“第一班主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与学生见面时所表达的切身感受。她鼓励师范生以三尺小讲台撬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事业,让每个儿童站立在课堂正中央。为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学校不断拓展“第一班主任”师资来源、优化师资结构,邀请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等机关干部、中小学校长、优秀企业家等一批品德高尚,在青年学子中富有影响力且热心班主任工作的各界人士担任“第一班主任”,有效释放了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综合效应,帮助青年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树立成长成才的目标和方向。
带领学生们走进乡村近距离感受新时代乡村变化、带领学生们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沉浸式体验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带领学生们步行北京中轴线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名“第一班主任”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优化理论学习的内容供给,使学生在社会课堂中真实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实现理论学习成果的内化和转化。
■ 百名中小学校长联学联建
首都师大开拓“大手”牵“小手”合作模式,营造了学习互促、交流互动、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良好氛围,着力推进了“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在学校举办的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基础教育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首都教育论坛暨百名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联学联建活动上,百名教育部门管理者、大学与研究机构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育实践者深度对话,研讨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交流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法和实践路径,以高质量联学联建努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担当与职责。近年来,首都师大不断深化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范围,开辟了一批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毕业生优质就业基地。充分发挥结对共建优势,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实训等工作,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共进,实现党建和业务的互促共赢,共同写好双方人才共育的大文章。
■ 百名专家学者领学导学
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从人抓起”“关键在人”。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关键少数”向“最大多数”延伸,首都师大聘请百位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师生党支部“伴学导师”,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理论研讨、学术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和主题鲜明的交流互动,帮助师生进一步学深理论、悟透思想,凝聚起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召开“凝心铸魂 聚力攀登”交流研讨会、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承办“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论坛”……首都师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共同富裕差异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等重大课题,围绕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往新里走”“往精里走”“往实里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研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同向同行 坚持“三个靶向”精准发力
首都师大以上率下压实责任、注重统筹推进务求实效,引导各二级单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以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擦亮师范底色,赋能基础教育。
■ 瞄准目标任务靶向发力
召开学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来自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一线的近20名毕业生讲述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育人的感悟体会,提出对学校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的意见建议;前往和田地区和兵团第十四师中小学校、幼儿园,调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为精准做好对口支援和教育援疆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教育援疆重要批示精神,高质量服务和支持西部地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赴新疆和田等地区开展调查研究。
找准问题,才能“对症开方”。聚焦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领题,二级单位和学校党委同题共研、同题共答,走访教育行政部门、走进延庆、顺义、大兴、西城、海淀等区小学、走进教育科研部门,访谈区教委领导、访谈小学校长、访谈在基础教育领域任教的校友,调研首都小学教育一线对师范高校创新、科技、人才方面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重点在服务基础教育“双减”、促进高质量就业、教育培训合作项目等方面形成务实管用的调研成果。“深入群众找办法,扑下身子解难题”“走出‘高墙深院’、走到群众中去”,成为了在各类会议现场中频繁出现的话语。
■ 瞄准薄弱环节精准发力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如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6月5日,学校专家调研组走进定慧里小学开展调研,将学校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为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出谋划策。针对群众对基础教育优质校的需求,学校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走出校门开展合作共建办学,瞄准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与北京市16区均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实现了京内基础教育区域合作的全覆盖,目前与13个区合作共建附属学校共计44所。
组建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课标组核心成员、北京市正高级、特级教师等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课程讲授;走进北京十一学校、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实践,这是学校为来自贵州、云南等十个省区市的203位高中骨干教师所打造的培训内容。近年来,学校积极承担全国多地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让来自乡村的教师不仅有和北京同行深度交流的机会,还会接受系统的课程改革、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深入培训,将前沿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课堂,为当地基础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 瞄准特色优势持续发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首都师大积极响应基础教育实践需求,发挥师范大学优势,形成服务首都“双减”课后服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双向提升的“首都师大模式”,提升高等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力和引领力,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
来自教育学院的学生陈皓楠在参与服务“双减”的课程中感叹道,“学生们的设计总是比我们能想象出来的更加天马行空和具有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3月以来,来自12个院系的同学们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部)等地开展“助力双减·课后330”活动,他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课程设置,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创生出体系化、多样化、精细化的课程群,为中小学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获得了对接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更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
暑假期间,学校师生还为全国4-9年级中小学生送上历时4周共计16门主题课程的暑期学习“大礼包”,来自北京13个区以及福建、广东、海南、河北、江西、山东、内蒙古等地区近70所中小学校的学生累计课程学习达7万余人次,学生自主提交课程学习反馈近2000份,助力“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也进一步实现了学校卓越师范生培养与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互利共赢。策划/郭圆圆 文/刘晓鑫 陈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