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应该致力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达到以劳育促进德育、以劳育增强智育、以劳育加强体育、以劳育提升美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已成必然趋势。
一、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校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依赖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秀资源,挖掘校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将会更好地助力劳动教育开展。挖掘校内的特色资源,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劳动素养得到全力提升,让劳动教育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一)挖掘校内日常性劳动资源
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校内日常性资源,丰富学生校内劳动教育内涵。校内劳动教育内容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劳动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挖掘校园资源,并对活动进行适当拓展,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搭建更大的舞台,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尽情创造,如挖掘环保文明、内务整理、卫生值日、劳动技能等校内劳动内容方面的资源。这些校内劳动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项劳动实践,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感,
提升劳动素养。这些活动有助于加强和规范学生的卫生文明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给学生创造安全、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校内日常性劳动资源的挖掘,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二)挖掘生产性劳动课程资源
生产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和人生价值的手段。让学生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会让他们初步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劳动意识,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挖掘校内生产性劳动课程资源,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建议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劳动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挖掘校内种植资源。可以将校园空地建成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园内设置蔬菜种植、果树栽培、花卉种植、中草药种植、农具展览等区域,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近距离接触蔬菜,能够了解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体验种植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是挖掘传统工艺和新技术相结合的资源。实施传统陶艺、剪纸、扎染、版画、烙画等传统工艺项目,还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让学生能够了解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实施3D打印、航模、智慧物联网等项目,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新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挖掘校内服务岗位资源
开展校内服务性劳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让他们熟悉校园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为了增加服务劳动体验的深度,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学生在进行服务劳动体验之后,需要填写服务劳动实践纪实表,记录服务劳动过程,书写服务劳动感悟,颂扬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可以开展“今日我值日”活动,美化校园;开展“交通文明志愿者”活动,监督学校放学路段学生的交通行为,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开展“餐厅执勤岗”活动,为同学们分饭菜、扫地、擦桌椅、维持秩序等。要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挖掘多种资源,对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充分利用家庭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于日常,习惯养成在坚持。《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家庭劳动教育可以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采购家庭用品等方式开展。
(一)卫生整洁类
包括卫生防疫、清洁卫生间和厨房、内务整理等方面。卫生防疫方面,让学生掌握卫生清理方法和各项流程,能够灵活使用卫生工具,做到地面、门窗洁净,有序摆放家具,家电安全无隐患。掌握消毒、通风等居家防疫技能,每日自测体温,健康出行。清洁卫生间方面,让学生掌握洁厕技巧,能够安全使用清洁用品,保持卫生间空气清新,无异味。能够清洁厨房里的各种用具,做到墙面和镜面光亮如新,无污渍。在内务整理方面,要求学生依照内务整理规范要求,做到物品整齐有序。床面平整无杂物,床底下干净无灰尘,衣橱洁浄,衣物分类整齐。书桌上合理摆放书籍和其他用品,做到桌椅干净,书籍分类摆放整齐,学习用品摆放井然有序。
(二)日常技能类
日常技能包括洗涤缝补、烹调烹饪、垃圾分类、种植养护、购物等方面。通过学习洗涤缝补技巧,做到分类清洗衣物,衣物无污渍。学习缝补方法,熟悉缝补流程。学习各种烹饪方法,掌握制作食物的基本流程,能够辨识食材,安全使用炊具,会做家常菜。学习垃圾的分类常识,能辨别垃圾种类,安全、科学地分类投放垃圾。掌握花草养护的基本技巧,了解花草的习性,做到适时恰当浇水、松土、防治病虫害。了解各类商品的材质,关心食品安全,掌握挑选物品、购买物品的技能,能够有计划、科学地购物。
(三)服务类
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分担父母的工作,做到与家人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照顾弟弟妹妹,关心爱护家里长辈。
劳动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对其家庭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提升。可以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按学期记入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并展示其劳动技能。当然,家长要在家庭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资源
《意见》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都可以作为开发与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整合周边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资源等,选取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类型,如智能制造、社区服务、废物利用、维修管理、种植养殖、非遗技艺等。依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措施、多形式地创建特色劳动教育基地,弥补学校缺少专业劳动教育场所的短板。
(一)开发自然资源以开展劳动教育
借助农业种植、动物养殖等特色劳动基地,开发蔬菜及水果种植、烹饪、动物养殖、智慧农业等课程,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劳动、学会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开发以海洋资源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鱼类品种及其迁徙的主要途径,了解各种海鲜的制作方法等。将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开发人文资源以开展劳动教育
区域性的红色教育基地、非遗文化基地、民俗传统文化基地等都是校外劳动教育场所,纪念馆、农耕馆、博物馆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亭台楼榭、碑刻、木刻、砖雕等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将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将有效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创新奉献、任劳任怨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劳动技艺,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开发经济资源以开展劳动教育
利用学校周边的工业经济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真正体验劳动者的责任感。通过制造、化工、电子、维修等劳动课程,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培养其工匠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情怀,使他们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开发社区资源以开展劳动教育
每个社区都有许多优秀资源可以利用来引导学生开展公益性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帮助老人擦玻璃、洗衣服、扫院子等。走进社区协助小区物业整理书籍,清理书屋,整理楼道停放的电动车,清理杂物、纸屑并宣讲垃圾分类知识等。利用社区资源给学生搭建更好的服务劳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社区服务、义务捡拾垃圾、保护环境等公益劳动中,体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
新时代应加强劳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利用好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好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劳动技能。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 时俊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