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2023-08-28 13: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信念

在人们的理念中,劳动往往是与勤奋、勤劳、辛勤等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人产生满足感的不仅是体力上做出的努力,也是他对个人的创造力和智力因素的认识。”

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来看,教育现代化首先需要解决劳动教育的现代化问题,劳动教育就是人的本质教育,劳动教育关系到生命质量教育、生存质量教育、生活质量教育、生产质量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

从“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体验”的视角来看,劳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劳动成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自豪感。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来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加劳动体验,学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必备的劳动能力,发展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学习生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坚定自主发展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念。

中小学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观念的凝练,突出价值引领,改变劳动教育只停留在劳动经历和劳动体验层面的现状,还要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新时代学校课程育人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劳动教育必然是未来学校的重要课程。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等方式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兼顾知识、实践技能、多元思维,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开放性、

融合性、超学科性等特点。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有效融入文化基础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劳动教育统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实践场域的劳动,从生活世界出发,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交往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提倡“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创新劳动和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劳动是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责任担当能力。劳动是一种交往方式,让学生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学会成果分享和情谊表达,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总之,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融合机制中,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社会交往和高阶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课程、融合课程的特点,因而不仅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而且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指导纲要》要求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以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连通生活世界、教育世界、职业世界、创新创业世界的重要桥梁,是青少年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并举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工作,劳动教育本身就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教育、全人教育。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对整个育人体系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劳动教育对“五育”的基础性、系统性、融通性、整体价值性具有本质的解释力和承载力。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 时俊卿教授)


【责任编辑:罗天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