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基须强师:身边的优秀教师张广利——把学生放到教育改革的正中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殷切希望,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为落实“强基工程”的基础工作来抓,丰台教育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党建引领│强基须强师:身边的优秀教师”专题,通过对全区教育系统2023年获评北京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27名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张广利
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首届齐鲁名校长、第七届全国初中“十佳”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历任山东省胜利油田四中英语教师、政教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东营市胜利四中、胜利六十二中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东营市育才学校和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等。2015年通过人才引进进京任职。先后主持和谐教学、分层递进教学、自主学习型课堂、差异教育、尊重教育等研究与改革,并产生广泛影响。教科研成果和论文获省级及以上荣誉14项,研究成果《尊重教育理念下的校本文化培育》获北京市首届“振兴教育实验奖”评选教育实践改进奖一等奖,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刊发表论文21篇,出版《我们怎样教育孩子》《学校教育生活的重建》等作品12部。
教育感悟
从教38年来,张广利始终秉持“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的理念,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引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故事一:“拯救学困生”行动
2015年6月学校正式开学招生。为落实教育公平理念,实现公平均衡编班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入校的初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进行摸底,试卷是参考小学六年级的毕业测试。考虑到南苑地区学生的实际基础,又对试卷进行了修改,并降低了摸底难度。结果语文、数学和英语最低成绩分别为15分、11分和21分,初一61名新生中,三科总平均分在50分以下的学生就有18人。于是,张广利开始对61名学生各学科的学习难点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有些不该是难点的知识,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欠缺,形成了难点。不同家庭走出来的孩子,生活经验差异较大,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教学要求和同样的教学速度上课,无法与所有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是形成难点的重要原因。
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他引导教师思考后认识到:在一个校园里,把众多学生均衡分班后,只是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而真正的教育公平,还需要研究和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并基于学生进行课程的再造,使其在自己实际基础上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去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才能有效促进其自信的成长。
于是,张广利带领老师们开始了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通过寻找每个学生学习的难点、堵点,研究难点背后的成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在他的坚持下,开发了引桥课程,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改造,并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这样,引桥课程、课程整合、个性化课程开发、小组互助学习、梯式分层练习、选课走班、个性化辅导、多元评价等就成了学校课程二度开发与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举措。
他从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基础出发,通过提供适合学生实际基础和兴趣爱好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体验学习进步的愉悦,增强学习与发展的自信,推动每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故事二:同课异构的差异
一次数学研讨,教研组设计了五个题目作为习题讲评课的内容。A老师把五个习题分为不同的层级,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小组学生自主做题,展示做题过程,生生间互动交流,教师只是点拨,从低认知向高认知习题逐步展开,基础好的学生跨越的层级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上也有所得。B老师则是从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下课。两节课上完,老师们进行当堂达标测试。A老师课的优秀率为50%,B的只有35%,及格率也相差11个百分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何以差异这么大?通过调研,学生几乎一致认为:大家的基础不同,老师讲只能对着一部分学生,大家更喜欢小组内的互相讲评,那样更容易听懂,当确实有困难时再问老师会印象深刻。
他再次引导教师思考并意识到,在一个校园里,教育公平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上。教育是一个过程,机会的公平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基础、经历各不相同,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无法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基础,更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上实现公平,应该先从落实“学生的学”开始。
于是,学校开始探索从“分班而教”到“选班而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并大力推动尊重教育理念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由教师“讲”为主走向学生“学”为主,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逐渐地,学校诞生了以“问题导学、少教多学、自主思学、合作互学”为特征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范式。老师们结合新建校实际,在课堂改革方面落实“传帮带”措施,对每年新招聘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聚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坚持每学期常态课的自我反思、“一人一课”主题式教研、达标展示和研讨交流等深度教研活动,课堂改革的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适合的教学方式,才有学生主动、生动、自主的学习和成长。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张广利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直把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他始终怀揣一颗至诚至善之心,秉承“知行合一”的精神,义无反顾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