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力促“中医药+”学科融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举行这场博士后论坛

2023-05-16 15: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促进“中医药+”学科融合,搭建交叉研究交流平台,加强多学科研究合作,充分释放博士后、青年学者的人才创新动能,推进学校“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日前,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创新·交叉”博士后论坛在该校温江校区举行。苏州大学徐广银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副校长黎胜红,与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青年学者、博士后、博士共计200余人相聚一堂,围绕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研究领域探讨交流,在充分激发青年学者创新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激励青年学者在未来产出更多成果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成都中医药大学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学术前沿、具备战略担当的多学科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黎胜红致开幕辞并表示,博士后已成为该校高层次青年教师队伍的重要储备、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博士后要抢抓发展机遇,乐于交叉、敢于创新、勇于攀登,主动融入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争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论坛由该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联谊会主办,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承办。会议呼吁青年学者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勇于创新;走出舒适区,主动交叉融合;敢于尝试,展现自信,在未来产出更多成果。

16位青年学者展示科研成果

助推青年学者激发创新活力

论坛中,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16位青年学者通过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淀粉样纤维相关疾病药理解析提供了新思路。”成都中医药大学胡红副教授介绍了其在细胞程序性坏死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淀粉样蛋白的功能受到淀粉样纤维间的排列和聚集的直接影响,同时首次共同解析了RIP3同源纤维的结构;湖北中医药大学李彦勋特聘研究员从动物疾病模型入手,解释了中医药研究过程中模式动物所处的重要作用,简析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分类和造模方法,如何在中医药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南开大学王翔宇博士后分享了软镜操作技术的优势与缺点,提出了软镜操作技术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仍然受限,而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软镜操作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缺点,实现更加安全、精准、智能的NOTES手术。

同时,湖南大学梅杰博士后详细地介绍了团队在肺部CT影像识别中的系列工作,基于切片感知注意力网络的肺结节检测、联合分类和分割的可解释性新冠肺炎诊断系统,并分析了这些工作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应用;电子科技大学胡少华博士后分享了他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物理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他还从通信的角度分享了对医学与通信共性特征的思考。

“通过本次论坛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经验。”“此次论坛开阔了大家的研究思路,拓展了彼此的研究视野。”与会的青年学者、博士后们纷纷表示,聆听完青年学者的精彩分享,对激发青年学者创新活力和潜能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供图:成都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