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成都磨子桥小学分校:培养国际视野的公民,从播下一颗种子开始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辜丽茜 | 时间: 2022-01-14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14日讯(辜丽茜)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中提出:“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意味着学校要把国际理解渗入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教育中。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自2021年1月起,便在课题负责人、校长陈世连的带领下,以课题《依托成都本土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形式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的开展。

该校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的开展得到了各级专家的大力指导,他们多次进校观课、议课、研课,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师语言、师生互动等方面加以引导,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指导过程中,专家们不断给老师们讲解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加深大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了解,并建议课题组老师将成都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

开展课题研究后,课题组将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科学等进行多学科融合,依托成都本土资源,合力开发适合学校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一年的时间中,几个学科组开发出了“磨分娃诗歌旅”“磨分娃英语戏剧社”“磨分娃民俗通”等课程。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还将国际理解教育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影响他们。

课例是课题研究最好的载体。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深度研讨,以科研的视角,探寻传统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结合的契合点和最佳方式。短短一年时间,课题组构建出了高质量的国际理解专题课、学科融合课共7节,其中英语学科有《中外国家国宝动物之对比》《中英过马路规则的差异及原因》《Our City》《The Great Wall》等课例;语文学科有《“奇妙”的碰撞》“《硕鼠》与《写给英国人民的歌》对比阅读”等课例;美术组有《面具上的色彩密码》。其中包括教案、PPT、视频资料等。老师们表示,在课例构建与演绎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打开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人文交流能力,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得到了发展。

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涵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很有必要。基于此,课题组提出方案,组织开展了“艺术节之走进五大洲”“中外美食汇”“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走进了不同的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文化习俗等进行了初步了解;同学们也开始尝试站在国际小公民的角度去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深化国际理解认识,养成能够尊重和包容世界文化的胸襟和态度。

据了解,学校课题组的老师们还积极撰写课例,参加校区市级的各项比赛,在比赛中检验研究成果。在2021年6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何情、张妍瑾老师的课例《中英行人过马路交通规则差异》荣获小学学段二等奖;李霞、朱灵华课例《硕鼠》与《写给英国人民的歌》对比阅读荣获小学学段三等奖。经专家复审,两个课例于2021年10月22日,入选2021年成都市人文交流课程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专辑。

此外,在2021-2022学年度上期“武侯区第三届国际理解教育优秀光盘课例展评活动”中,课题组李霞老师设计的国际理解专题课《奇妙的“碰撞”》荣获小学组一等奖;岳宏乔老师设计的国际理解专题课《中外国家国宝动物之对比》荣获二等奖。2021年2月,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组织的第一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合唱展示活动,该节目全面展现了中小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在活动中得到好评。2021年5月,在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组织的第二届 TEDx 武侯区中小学生中外人文交流英语演讲展评“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比赛中,张文恺、张霄阳、李浩渝荣获一二等奖,何情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21年6月 ,《小兴历险记》在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 云交流”全球青少年作品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得到了大力提升,而收获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学生。开展好了国际理解教育,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燃起的兴趣才会持续,学生对中外人文的交流才会饱有热情,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会被打开,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才会得到提升。”陈世连表示,一年的课题研究,在学生心里播下了一颗“国际理解教育”的种子,期待这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越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