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1日讯(宋佚 王李科)“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伴随着一代代孩子成长且脍炙人口的儿歌,不仅温暖了每一位孩子的童年,更将拾金不昧这一美德传承。10月11日,童谣里的故事在成都市青羊区上演,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8岁的谭焯颢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拾金不昧的好故事:放学的路上,他在路边捡到一个鼓鼓的红包,里面装有1500元钱,现场等待失主未果之后,果断交给学校,共同寻找失主。学校授予谭焯颢“拾金不昧好少年”荣誉称号,他成为了同学们争相学习的好榜样。
学校的好少年,家中的好孩子
“当时就觉得这个红包很鼓,没想到里面这么多钱。”谭焯颢回忆道,他和妈妈在周边观察等待许久后,未见有人前来寻找丢失的红包,在主动联系班主任后,希望学校老师帮忙寻找失主,便将现金交给了学校。学校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派出所民警,通过调取沿街监控录像寻找失主(目前仍在寻找中,希望失主看到信息后及时与学校联系),值班民警也对谭焯颢拾金不昧的行为和学校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们一直秉持‘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捡到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失主。”在谭焯颢妈妈看来,小朋友有这样的表现并不意外,“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的培养,我替他高兴。”谭焯颢拾金不昧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家长的称赞,也收获了来自学校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美之声。
在班主任郑常玉的眼里,谭焯颢一直都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除了学习优秀外,他篮球也打得很好,手工也做的精湛。”郑常玉介绍,学校会通过每周主题班队会、主题朝会将品格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培养。
德育渗透日常,校园文明蔚然成风
“除了拾到现金外,手机、手表等物品经常被孩子们捡到后上交学校帮忙寻找失主,校园内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做好事已经蔚然成风。”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宣传与文化建设中心主任罗彤介绍,长期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均以德育为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格作为培养第一要务,这也体现了学校‘为人正,为人真’的教育追求。”
“谭焯颢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少年的新风尚和美好的道德情操。”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校长魏开胜表示,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积极推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为培养仁爱、求真、务实、创新的阳光学子,学校始终坚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的日常教学中,老师也会通过多种形式,将美德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
当前,正值成都市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战旗学子”用实际行动,积极加入到“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争做美好少年”队伍中。“我坚信学校还有很多谭焯颢这样的优秀少年。”魏开胜说:“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孩子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这一宝贵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