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成都西北中学张生文:奋战半生,暮然回首已是“灯火阑珊”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黄梅兰 | 时间: 2021-09-09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9月9日讯(黄梅兰)张生文,生于1968年,党员。

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物理系;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川棉一厂子弟校,担任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93年9月至今,在成都西北中学任教,现是成都西北中学一名正高级教师,承担物理教研组组长工作。曾获得“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参与了《教科版全国高中物理教材》和《教科版全国高中物理教材∙教师用书》等的编写。

Q:1991年建区以来,武侯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您是如何看待武侯教育这30年的发展?

张生文:武侯教育发展紧跟国家教育的发展脉搏,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与武侯区具体的区域特色相结合,在区委和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教育发展的武侯模式”。

针对武侯区地处“城乡结合”的地域特点和家长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成才心理”,武侯教育较早提出“均衡教育”的思路并予以实施。建区以来,武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就是对武侯区30年来教育发展的最好的总结。

Q:回顾执教生涯,有什么让您难忘的人或事吗?

张生文:回顾30年的执教生涯,看着学生一批一批地成长,心中充满自豪;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共同奋斗,心中充满喜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令我感动和难忘的人。

西北中学的文飞翔校长,他可以说是我成长的领路人了。有一次和文校长探讨教育的真谛时,他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他说:“教师,要用今天的知识为国家培养明天的人才。”是啊,作为教师,我们的知识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我们的眼光必须是未来的。因为今天的学生,都是明天社会的栋梁。所以,教师不仅要能教书,必须还会育人;不能只看教材内的知识,还要关心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本着这样的理念站讲台方寸之间,做天下锦绣文章。2017年7月,在文校长的鼓励下,我和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我任副主编。在书中,我们提出了三种操作模式:教师主动进行实验创新,师生共同进行实验创新,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创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撬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

回想起我的师傅周昌鲜老师,在他身上我学到了颇多,比如说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创新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这在后来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无数次被验证了。

2000年4月,学校准备组织西北中学的学生去参加由中央电视1台举办的《异想天开》节目,该节目要求每个参赛的学生团队,只能用普通的A4纸去建造一座跨度为75cm的桥,连接处只能用普通胶水连接。如果质量15kg的小车能从桥上顺利通过,则质量越轻的桥名次越高。当时我们从来没有做过此类的课题,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素材,家长也有诸多顾虑,认为自家的孩子考个重点大学都不容易,哪里还有时间去做高考不考的项目。后来我们排除万难参加了比赛。那次比赛,学生们获得了“异想天开”大奖,也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比赛的间隙,我们邀请同学们一起学同一篇文,每一个同学都要轮流当“教师”,谈自己对[61] 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同学们对既当教师又当学生的角色非常投入。比赛结束回到学校,他们学习的进度和广度都比自己原先的学习情况更好,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也带动提升了全班的学习效率,他们亲手感受到一项学习任务转化为物化成果。学生将制作纸桥的过程和感悟写成了名为“桥的魅力在哪”的论文,将另一个获得“异想天开”大赛 “最佳工艺奖”项目的“筷子桥”写成了“巧在移花接木—建造筷子桥的设计原理”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均收录在《一本中学生写给中学生读的书——“异想天开”》中,第一篇论文还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的范文。不少同学受到影响,也开始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物化成果,撰写的论文在不同刊物得到发表。当然,此后同学们也有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桥的左边写上了学校的名字,在桥的右边写上制造者的名字。后来,这批学生在高考中也取得了超出了当初家长预期的分数,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形成了优秀的学习氛围、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正能量的相互传递,是我教书30多年从没有所谓“职业倦怠”的根源。

而在成都西北中学物理教研团队中,无论是我的前辈、同辈、后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成都西北中学物理教研组都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在这个团队的几十年里,无论风雨还是阳光,我们大家始终一起欢笑、一起探讨、一起钻研,相互搀扶,共同前进。“我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团队的肩上”。

Q:普九、愉快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到高位均衡、“两自一包”、新教育探索实践等多项改革举措,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生文:“高位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改革举措,真正从区域特点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武侯教育特色的道路。印象最深的要数新教育探索实践。这个“新”不仅是教育要新,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局势,培养新的人才,更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新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现在和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2017年到2019年,我参加了《教科版全国高中物理教材》和《教科版全国高中物理教材∙教师用书》的修订工作。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对教材进行逐字逐句地探讨和研究,逐段逐篇地分析和讨论。为了解我国的科技成果,我们阅读和积累了百万字的资料,数十次听取教育部专家的意见。该教材在2019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新课改的地区广泛使用。

编写教材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可以从更高的视角理解,反映了国家意志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贯彻和体现。而后将这种意志融汇到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在使学生成才、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所以,2020年,我校青年教师才能代表武侯区,在成都市百万职工教学大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追求一生,奋战半生,蓦然回首间,张生文已然走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先生所描述的第三重境界矣,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张生文“教”在武侯,充满快乐;“教”在武侯,充满成就,武侯教育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他的发展又为武侯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