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成都龙江路小学干里里:以吾生之有涯求索“进一寸”的欢喜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黄梅兰 | 时间: 2021-09-08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9月8日讯(黄梅兰)《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真理虽是无穷尽的,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然求知不能靠蛮力,合理地、遵循规律地求知,自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1990年9月,干里里从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出发,播下一颗求索的种子,静待萌芽,然后一寸一寸地生长,随之也收获了一寸一寸的欢喜。

Q:在武侯读书的那些年,最让您怀念的是什么?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哪些值得毕生珍藏的故事?

干里里:在龙小播下的一颗种子,萌芽长成了我如今的事业。我们班的自然课有幸由全国特级教师达鹏福老师教授,达老师打开了我们跳出学校看世界的眼睛。环境保护,是我从达老师那里得到的种子中最为珍贵的那一颗。我第一次听说“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当时作为小学生连基本国策的含义还不明白,是从达老师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可持续发展”一词,世界上提出这一词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而在90年代作为小学生的我就如此之快地接触到了这个理念。

1994年成都开启了府南河工程,龙小坐拥锦江地利,开展了系列的师生活动,让我们参与其中。(可溯至1985年,达老师等龙小老师,带领学生考察府南河,给时任市长写信,成立护河小卫士队伍,已成府南河发端的一段佳话)同时,达老师鼓励我和父母自岷江上游而下,考察府南河,并在达老师指导下,撰写了《还我一捧清水》的科技小论文,在武侯区获奖。1996年,达老师和我作为市民代表,参加了府南河工程民意座谈会,建言献策。上面的事写入到了府南河纪实文学《世纪丰碑》一书中,作者提到,也许一个未来的环保专家将从这里诞生。哪知一语成真!

1996年与达老师参加府南河工程民意座谈会

2002年我进入了川大的某明星专业,刚入学就了解到川大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启动了可持续发展专业为主题的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涵盖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多样性、新兴材料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我果断申请选拔入了该计划,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在美学习期间,确实被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与顶尖的学术水平所洗礼,但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环境专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与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回到中国,寻求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出路。我做出了决定,研究生的学习要回到国内,并寻求国内最顶级的学术水平所在。凭借在川大和美国打下的良好专业基础,我免试保送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环境保护,专攻水环境治理的技术,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的学习和博士后的工作,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解决之道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现在我所在的单位叫中国水环境集团,是一家专业化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大型环保平台,我也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负责着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公司里有着一大批来自成都的员工,时刻关注着成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建设了成都市第一座全地下的再生水厂,在处理科学城污水的同时,向周边华西医院、成都科学城提供了高品质再生水,水中的热能用于周边建筑的采暖制冷,大大降低了区域能耗,实现了绿色低碳。再生水厂地面建设了美丽的市政体育公园,以及成都市第一座环境保护科普馆,也将新的环保理念向民众宣传,达老师也带领了龙江路小学的师生参观学习。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20多年前的府南河工程,正在与市政府对接商谈,愿意贡献我们专业化的能力与人才,将成都的府南河水环境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018年我在成都工作期间再次见到达鹏福老师,感叹达老师在我心中播下了环保这粒种子,龙小施下第一捧肥,使得其成长为了我终身奋斗的事业。

2018年与达老师在成都

Q:在您的印象中,母校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干里里:成都人都知道龙江路小学是成都小学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能进入龙小学习,是我莫大的幸运与幸福。还记得一进大门正对的教学楼上贴着学校的校训:乐学、尚美、自强,楼前立着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汉白玉雕像,至今还记得底座上“乐园中育人”几个字(据了解这座教学楼和雕像都已经拆掉了,也听说后来的校训还加上了创新一词)。而正是“乐学”二字对我一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办学宗旨,一直是希望我们在快乐中学习,“乐园中育人”,个人觉得应该是乐学一词的第一层意思,当年不管学校从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教学实力上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那时候学校还有秋千、滑梯,以及孔雀、珍珠鸡的饲养园,花园里有金橘树,每到秋天结出金灿灿的小果实,确实诱人。而长大后反思乐学二字还有着第二层意思,按照此二字的结构,更像是文言中“意动”用法,应作“以学习为乐”解,在对知识不停歇的探索过程中寻求人生的乐趣。这样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件枯燥的事,更不会厌烦学习。而我也一直认为,作为基础教育,一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丧失了对求知的渴望,就丧失了学习最为核心的意义,而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小孩都不笨,学不好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正是因为没有将学习培养为乐趣而导致的,这也是我为人父母后加深的体会。后来读到胡适先生对不断学习的评论:“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才发现这与龙小的“乐学”如此的同一。龙小能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乐学”这一思想,并将其放在校训之首,可见龙小的教学理念是超越和引领时代的,最近的“双减政策”倒是可以借鉴龙小“乐学”的理念。

Q:对您来说,母校更甚至某位老师、某位同学,他们有没有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影响了您后来的求学之路或者是从业生涯?

干里里:个人反思,我在龙小的六年,确实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与宠爱。班主任刘静红老师带我们是当老师的第一届,其实年龄上仅差十来岁,刘老师从来都是标准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六年来校里校外未曾听过她一句四川话,这也奠定了我们比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刘老师对我们也就是她的第一批学生倾注了她几乎全部的精力与热情,后来才知道刘老师等我们毕业后才谈朋友,她是将她最美好的青春都给了我们。刘老师很善于启发式教学,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节课,是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刘老师要讲一节关于草船借箭的公开课,课前上预习准备时,刘老师最后留了一个问题,说《三国演义》书中,在课本的情节以后,诸葛亮谈到了应该怎么去做一个好的将领?当晚我回到家便翻出家里的《三国》,看了很久,觉得这句话应该就是刘老师讲的诸葛亮最为核心的思想,便抄在了课本页眉处。公开课那天,刘老师讲完课本内容,果然问了这个问题,作为学校知名的“站花儿”,我哪能错过这个机会,率先举手,然后洪亮的念到“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乃庸才也。”坐在我旁边的听课老师夺过我的书说“来,我抄一下”。长大后才明白,这句留给我们寻找记住的话,是刘老师对我们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殷切希望。

体育是我的弱项,但体育王光华老师一直关注我,记得他常对我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木桶效应”一词,是他六年来一直督促帮助我补体育这块短板,到毕业时体育能达到班里中等水平,也影响了其后我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我得到了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副班主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等等非常多老师的关爱甚至是偏爱,鼓励我参加少先队鼓号队并教会我第二个乐器,推荐到市里参加学生小干部的培训与语言表演培训,推荐到岷江音乐台成为少儿节目主持人,推荐评选上了成都市十佳少先队员,如此种种,对老师们的回忆与感激难以尽述。

Q:作为武侯学子的学姐学长,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无疑是值得学习的,请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您的学习技巧和个人成长之旅的心得体会。

干里里:学习最忌讳“取巧”,学习少有技巧,特别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最大的技巧就是珍惜课堂上每一分钟,能全神贯注盯着老师比课后什么补充都强。基础教育教授的是学习方法与最普遍的科学规律,即使狭义讨论如何解题,讲的也是解决问题的“通法”,这是培养一种发现问题——找到共性——寻求客观逻辑的思维方式。课程中讲述的一些技巧,目的在于拓宽思路,不可成为追求的目标,诸如“两位数乘11速算口诀”等,一是使用条件非常受限,将来用到的情景极少,不是普适方法,二是诸如此类取巧结论过多,只能死记,容易混淆,影响对知识体系本身的理解,意义不大。越到高年级,越应该培养对知识——文理知识都适用——的融会贯通能力,找到知识点背后的原理与逻辑,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共通点,运用类比、通感等思维方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乃至悟出文理间相同的道理。越是到中学高年级、大学分专业学习,越能受益,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工作后,更容易跳出专业桎梏与思维定式,在其他领域或专业找到适用于本领域的可借鉴解决方案,也能训练自我的哲学思考能力。

武侯区是四川教育与文化思想的缩影,是向全国及世界展现四川人才情的窗口。四川人精且勤奋,小聪明和大智慧并存,斯文气度,惟蜀有才。武侯的教育更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培养每个人作为四川人“精”“小聪明”的那个尖子和亮点,帮助各个学校营造“乐学”的氛围,不是鼓励学生“瓜耍”,而是培养并维持难能可贵的对学习的兴趣。武侯如此多的好老师们一直在泼撒种子,愿在武侯教育的沃土下,都能在每个学生心中萌发成长为他们那棵独一无二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