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网小记者 >

“推理达人”养成记——《审辩式思维》第6讲教你学会演绎思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乌磊 | 时间: 2021-06-30 | 责编: 罗天林

5月19日下午,中国网小记者小学段《审辩式思维》第6讲直播课正式开播。这一讲继续邀请中国网教育频道学校部主任、思维课程讲师乌磊主讲。从本讲开始,中国网小记者将用三堂课系统学习基本逻辑——演绎与归纳的基础知识。演绎与归纳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审辩式思维的逻辑基础。由于这三堂课的主题相对形而上,对小学生讲授该部分知识,需要对授课方式与课堂节奏予以额外关注,因此乌磊老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做了精心考虑,适当减少理论内容,以案例研讨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学完即练,边学边练,还引入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推理破案题材,使参与该课程的青少年大呼过瘾,取得良好的课程效果。

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中国网小记者

本课是基本逻辑课的第一讲,主要关注演绎逻辑相关知识。课程开始,乌磊老师带领中国网小记者回顾了上节课的主要知识——说服他人的方法,接着展示妈妈根据关节敏感预知下雨和天气预报员根据科学分析预报下雨的例子,介绍了妈妈和天气预报员关于感知下雨这件事的不同逻辑。乌磊老师没有让小记者做正误判断,而是希望大家认识到,生活经验与科学实践很多时候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至少不应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从这两种思考路径上,大家更应感知到逻辑的重要性,无论是出于生理与生活的体验,还是从科学角度出发,只要有逻辑,就是有力量的,就是值得被尊重的。在阐述这个道理后,乌磊老师正式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并介绍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演绎,初步学习怎样用演绎逻辑思考。

关于演绎逻辑,可称为经典到天花板的例子,便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了。乌磊老师同样用这个例子开篇。在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后,讲师一句一句地展示了三段论的内容:所有人都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终有一死。在向小记者简单介绍了“前提”和“结论”的含义后,乌磊老师带着大家分析了这三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是前提还是结论,前提中又是怎样界定大小的。通过总结,小记者们初步学习了演绎的基本概念与它的特点。

参与互动环节的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中国网小记者

为了加深中国网小记者对三段论这一经典的理解,乌磊老师列举了更多例子加以详细说明:首先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寻找蓬莱仙山的传说。虽然这是传说,但皇帝追求不老却是史实,最后他并没有达成目的。连帝王将相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最有权势的人都长生不得,何况芸芸众生?由此说明“所有人都终有一死”这个大前提是客观规律。乌磊老师又朗读了苏格拉底的一些名言,以此向小记者表明,“苏格拉底是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已知的,是小前提。之后,讲师介绍了苏格拉底的生卒年,并详细讲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以此表明“苏格拉底终有一死”不但是客观事实,也是根据上两步逻辑所必然导出的结论。在带领大家系统复习三段论及对应关系后,乌磊老师又列举了女王住在白金汉宫和下雨带伞的例子,也套用三段论格式,向小记者做了展示,以更多例子加深大家对演绎逻辑基本模型的理解。

理论学习至此结束,小记者们对此颇感惊讶,今天的课程怎么如此之短?当直播画面转到“实战时间:推理达人秀”时,有些小记者欢呼着鼓起掌来——原来,乌磊老师尽可能压缩了讲解内容,将更多时间留给了交流互动环节,使小记者们有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这样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该课主题对于小学生可能较为艰深晦涩的问题。演绎是在前提与结论之间寻找必然联系的逻辑,而常见的侦探、悬疑题材中的推理,往往是贴合这一逻辑特征的。为了让这个环节好玩、容易参与并真正与本课知识挂钩,乌磊老师特别选取了狄仁杰、福尔摩斯、波洛和柯南四个经典角色,分别选取四个人物经典小说或动漫中的片断,设置连线-选择题型,让小记者朗读、理解相关描述后,将它们归类到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中,并在整体结构清晰后,以系统的方式再次阐述自己推理的逻辑。中国网小记者们非常踊跃地参加到这四轮推理达人秀中,从直播间的屏幕看去,所有的学校都有小记者在奋力举手,有些学校甚至是全员举手。被讲师选中参与推理的学生也感到幸运和兴奋,用老师刚刚讲过的思维逻辑,切合题型要求作答。全部四轮过后,每位小记者都做出了正确的连线,并提供了完整、准确的演绎阐述。这使乌磊老师颇为欣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欢乐而深入人心的方式真正得以实现了!

认真参与“推理达人秀”的中国网小记者代表

推理环节结束后,乌磊老师一如既往地指出了不可绝对化的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使小记者们明白,在使用演绎逻辑时,要注意前提的选择是否合适,如果引用了错误或不可靠的前提,将可能导出错误或不可靠的结论。乌磊老师还展示了一个不断丰富前提并导出同一结论的例子,让小记者们生动感知了前提越丰富、结论越准确的知识点。在布置本课作业后,有关演绎的趣味课程正式结束。

参与本课学习的中国网小记者热情高涨,写了很多课后感,以下是选取的部分作品:

本次课程后,中国网教育频道还收到部分学校指导教师发来的反馈。北京市某校中国网小记者站指导教师表示,孩子们在上课时讨论的非常热烈。虽然在概念上或术语上还不能做到足够清晰,但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观察,小记者在实践中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性了,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察觉到。这种学习效果令中国网教育频道同仁倍感欣慰。作为丰富中小学兴趣课堂的有益尝试,我们开设课程的初衷不在于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而强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质变。现在看来,这一构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网教育频道将不懈努力,继续输出高质量课程与服务,使小记者与广大青少年已经取得的成果得以巩固,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切实落实我们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与媒体素养教育的庄重承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