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国基石这样筑就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徐虹 刘佳 | 时间: 2021-06-28 | 责编: 徐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而今正在迈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路上砥砺前行。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公平、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创造了奇迹,更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致敬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回首,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奋力拼搏的“崛起之路”;前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唯有坚守本来,才能追梦后来,圆梦未来。

■立国之本

关键词:扫盲

新中国扫盲运动 (《红旗杂志》资料图)

建党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办农民学校作为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的主要任务。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号召在农民中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党领导下的初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虽然所处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十分简陋,但却为工农运动、革命战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左右,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面向大众实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导向。1951年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中国的人口素质得以明显提高。

■强国之基

关键词:普及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持续扩大增量、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而普及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则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必需的人才储备。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开辟了我国教育新航道。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现代中国教育的里程碑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正式确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它是现代中国教育的里程碑,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有效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指引世纪之交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一面旗帜。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颁发,这是我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教育大法,为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1999年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同年,高校开始实施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在全世界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

高校“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

素质教育: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实施素质教育被提升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高度。

2017年,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式实施,总体目标是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柱。

■公平之源

关键词:教育普惠、精准扶贫

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源。为实现教育均衡、公平,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推行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7年,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鲜明地指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年,我国所有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我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明确提出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同时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教育精准扶贫成为关键领域。国务院及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带动我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

■民生之首

关键词:“深综改” 教育现代化2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亿万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部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再次重申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印发文件,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2021年,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为义务教育发展生态的全面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跃上新台阶,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进入全面提质发展的新阶段。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汇总整理/中国网记者 徐虹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