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 校长杜丛英:不断找寻学校向上生长的力量
从24个班到34个班,短短5年里,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的学生数翻了2.5倍,从无人知晓的城中村薄弱校,一跃成为了福田区教育领域的后起之秀。
这些变化,源于校长杜丛英的到来。眼前这位短发、戴着眼镜的校长,温雅而从容,一谈到师生和具体的教育问题,她的思维又总是异常敏捷。
下沙小学校门
2016年3月,在深圳市福南小学当过十余年副校长的杜丛英,被派到下沙小学担任校长。这是一所城中村薄弱校,学生流动大,非深圳户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的士司机和小商贩的子弟多,学生学习基础差,家庭教育薄弱。
几年内,一项项荣誉的取得见证了这所面向大海、四季花开的学校蜕变式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先进单位、深圳市最具未来特色学校、全国活力校园100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湿地学校、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等。
而最大的变化,还是学校师生们。行走在校园里,孩子们眼中星光闪烁,热情地向来客打招呼,蓬勃朝气迎面扑来;教师们只要站上讲台,个个专注而自信;校园里处处传递着温情,洋溢着阳光而催人奋进的气息。
变化的秘诀在哪里?今天的“中国故事”带您一起走近杜丛英,找寻支撑城中村薄弱校走向优质的办学密码。
为追寻教育理想,“湘妹子”走出大山
出生在湖南张家界的杜丛英,有着“湘妹子”的爽朗。她的履历很简单,1991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在乡村学校当过两年数学教师。
当老师,是杜丛英十几岁时就有的梦想。如愿走上工作岗位后,怀着对教师岗位的满腔热忱,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钻研教学,学着和学生相处,她心里蕴藏着一个梦想:要成为一位学生喜欢、同行认可、社会称赞的好老师。
杜丛英骨子里又是不“安分”的,她身上有着一股闯劲儿。在家乡任教,日子平静如水,静下心来的时候,她常常对着学校背后的大山出神儿:外面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她还想去实现更大的教育抱负。
一个偶然的机会,杜丛英看到了一则深圳招教师的招聘启事,正是这则启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充满了机遇。在大山里长大的她,带着满腔热情和憧憬,决定走出去闯一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3年,23岁的杜丛英单枪匹马来到深圳,在刚刚创办不久的深圳福田区福南小学,开启了她的“深漂”之旅。在这一更广开阔的教育舞台上,她一“漂”就是28年。“我当时带着自己的教育梦想过来,拼命想把工作做好。”回想起刚刚到深圳的日子,杜丛英还记得当初的那份坚定。
当时,在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一般是语文老师做班主任。教数学的杜丛英,不仅带了两个班的数学课,还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她说,正是班主任的工作,给了她独特的研究学生的视角,让她得以在专业发展、班级管理等方面不断钻研、进步。
“湘妹子”杜丛英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校园生活时,他们的成长才是遵循教育规律、发自内心的自主成长。”如何使学生们喜欢学校?杜丛英给出的答案是,要让学生喜欢课堂、教师享受课堂。
杜丛英是追求课堂创新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从来不是她的风格。她常常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有哪些巧妙的做题技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方式上,她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
在课堂上狠下功夫,在班主任工作中尽职尽责,杜丛英所带的班,经常名列前茅。靠着这种肯钻研、爱创新、踏实能干的性格,她被提拔为该校教导主任。2005年,杜丛英任职福南小学副校长并全面主持课堂教学和改革工作。
引领课改,把课堂打造成育人主阵地
作为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小学,福南小学紧邻人口稠密的福田村和华强北商业区,如何从城中村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杀出重围?
杜丛英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办学育人的主阵地。“城中村的孩子学习差异很大,当时有的班级是大班额,有五十多个孩子,我们就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把孩子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杜丛英说。
小组合作学习,该怎么学?当时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方式,“让小学生自主学习,这可能吗?”不少教师私下嘀咕。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杜丛英没有气馁,而是带着教师们去全国课改做得好的地方学习,回来后慢慢钻研。
小组热烈讨论
身为副校长,虽然行政等事务繁多,杜丛英却一直坚持带课,这也为她研究课改提供了一个试验田。她从自己带的四年级数学课开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抓手,重新定义学习,全面改革课堂。
在改革初期,为了打消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杜丛英在评价上下功夫,教师教材完不成没关系,学生成绩短暂下降也没关系,学校把评价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更多地去关注教师做了哪些对学生有意义、对课堂教学推动有作用的尝试。
结果令杜丛英欣慰。慢慢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起来了,自信面貌呈现出来了,与此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各种水平测试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教育在于唤醒和激励,事实证明,只要给学生们空间,他们的成长非常快,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杜丛英说。
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福南小学以“自主、高效、扎实、灵活”为价值取向,以“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变”为核心,进行了扎实的课堂教学角色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炼出了课堂教学的福南模式,并在全校各学科进行普及推广,学校称此变革为“新方式·新课堂”改革。
在杜丛英的带领下,福南小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福田区乃至深圳市、珠三角产生一定的影响。2013年她带领的团队荣获福田区“课改特色团队”的称号,福南小学也荣获深圳市课改先进学校。学校每年承担区、市多次课改现场交流会,对福田区的课改起到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15年学校加入“全国自主教育联盟”,从而形成具有专业高度的课堂研究共同体,福南小学翻开了“自主教育的2.0”新篇章。
借力联盟校,助推薄弱校走向优质
2016年3月,杜丛英调至福田区下沙小学当校长,摆在她面前的又是一所城中村薄弱校。
当时的下沙小学,学校生源不好,教学质量垫底。早上去学校,杜丛英会提前从家出发,把车开慢一点或者停在学校门前的福荣路上,她看到学校周边的一些孩子舍近求远,去周围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读书。她心想:这些孩子如果能就近入学,就能够在家多睡一会儿,家长也不用送了,那该多好!
杜丛英上任后召开第一次教师大会,从主席台上向下望去,教师们个个眼神黯淡,神色倦怠。“教师在生源和教学上没有成就感,渐渐地就有了职业倦怠。”这种漠然、缺乏信心的状态让她心痛,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下沙小学,一定得变!
如何变?作为教学的内行,杜丛英首先深入课堂,先把教师们的课听了一轮,熟悉了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乃至性格习惯,然后她又查看了学校上学期的学业质量报告,从而下了诊断结果——变化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抓起。
一个薄弱学校想靠内部自发的力量来提升课堂教学,可能还不行,杜丛英想到了附近学校。“当时,上沙小学和新沙小学在教学质量上都比我们好,那么,我们就借助外力,因地制宜,就把这‘三沙’拉起来搞活动,就叫作‘三沙联盟’。”杜丛英说。
活力满满的孩子们
每年3月份,三个学校聚在一起,进行教学展示等教研活动,通过联盟推动教学改革。教师们在教学上慢慢有自信了。杜丛英觉得,只和同片区、同级的学校交流还不行,她积极联系斡旋,加大和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小学等区外名校的交流力度,让名校名师来带动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以三沙联盟为雏形,2017年2月,福田区教育局携手中国教育科学院,用共同体模式整合包括下沙小学在内的18所城中村学校,成立全国首个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对杜丛英而言,这一做法犹如久旱逢甘霖,与她的办学思路不谋而合。
联盟学校定期开展办学思路、管理方略等专题研讨活动,开展校际间“名师互动”活动,共同组织开展观摩课、学术论坛、教学沙龙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借助品牌学校联盟,下沙小学还与优质校福田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第一小学结成了对子,进一步发挥名校和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对联盟校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尤其是尚处于教育教学起步阶段的新入职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发掘培养,创新推动下沙小学提质升级。
因地制宜,构建“红树林”课程体系
杜丛英认为,做校长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学校,要找准学校定位。下沙小学处于深圳湾畔,毗邻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这所拥有1500余名学生的学校里,有80%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他们的父辈是深圳这座美丽城市的建设者,这些孩子就像深圳湾畔的一棵棵红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适应性强。
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童颜,杜丛英不禁思考:如何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为更多城中村学校提质升级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日夜摸索和思考中,“红树林课程体系”渐渐有了雏形。
在下沙小学门口的理念石上,“让每个生命蓬勃向上”的大字格外惹眼,杜丛英说,学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红树林课程体系”的。
创新,首先从体系建设上切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下沙小学提出了“三化三重构”的构建策略。“三化”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个性化与校本课程特色化。“三重构”则是要求重构学习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构学习资源,学科课程+;重构学习场景,AI赋能,构建跨学科、无边界学习场景,让学生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广泛的连接。
在“三化三重构”构建策略的指导下,一套完善的红树林课程体系应运而生。正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杜丛英说,这套体系也有着自己的“根”“干”“枝”和“叶”。
传统文化课、安全体验课、阳光体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呵护生命的“根”课程旨在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身体,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焕发生命活力。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课程建设。为此,下沙小学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个性化实施、养成教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体育健康课程作为红树林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主干,以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丛英和学生在一起
为了培养孩子们各具特色的个性,下沙小学还在体育、艺术、科技等五大领域开发了四十多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是红树林课程体系中最为夺目的部分,它们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充分彰显了下沙孩子生机勃勃的天性。”杜丛英说。
如今,每个周三下午都是下沙小学孩子们的“欢乐时光”。学生们都会穿着彰显个性的服装,走进自己喜欢的校本课堂里学习。
激发成就感,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如今,在下沙学校,共有六位教师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一位福田优秀园丁,两位福田最美教师;教师有二十多人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章,两位老师出了个人专著,另外两位教师揽获了福田区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深圳市一等奖、广东省二等奖等荣誉。
作为一所城中村学校,来参观的人们都很惊奇,学校为何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教师?这与杜丛英的引领分不开。
在她看来,一所学校的发展力源于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是激励和唤醒,对教师而言同样如此。
校长老师共齐心
杜丛英不仅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学常规、课堂组织能力和师生关系,她还花大量时间,从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入手,和教师一对一促膝聊天。聊教学,聊读书,聊社会,聊人生,聊教师某个值得反思的案例,聊教师最需要校长帮助的困难……慢慢地,教师们的精神状态变了,一些思想懈怠的教师卸下了麻木,重新找回了对工作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杜丛英还经常带着教师们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聘请知名专家走进课堂,制定教师队伍培训及行动计划。
教师许立幽默的讲课风格,让孩子爱上了她的课。她说:“学校不仅把老师派出去学,还请专家进校园讲课,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的专业提升帮助很大。”
杜丛英说,作为校长,要把教师拼命往前推,点燃教师的热情,给他们更多展示的平台和更自由的空间,把每一位教师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对此,特级教师姚莉颇为感慨。作为年轻教师,姚莉有闯劲儿,有想法,肯钻研,杜丛英则放手让她去尝试、探索。读书月、综合实践、36个校本课程,无一不倾注了姚娜的心血。“在下沙小学,校领导给了我很宽松的环境,我在这儿干得很舒心,也充满了成就感。”如今,姚莉已经成长为学校的副校长。
生源多了,教师的编制也增加了,最近几年,随着四五十位年轻教师的加入,下沙小学的师资队伍也日益年轻化。
欧阳美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刚到下沙任教时,杜丛英第一时间走进她的课堂听课,并在教学风格和专业发展方向上为她指路。欧阳美娴还加入了学校的“青蓝工程”,成为了姚莉老师的徒弟,得到了姚莉的悉心传教。同时,学校给了她很多说课、晒课比赛的机会,让她得以迅速成长。
三方联动,把足球“踢”进课堂
作为校长,杜丛英始终觉得,好的身体素质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因此,在办学实践中,她把体育的地位看得尤为重要。
杜丛英分析,下沙小学所在的下沙村是著名的全国文明村,该社区也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社区,有着悠久的足球运动传统;社区中心广场建有两个足球场,可以免费提供给下沙学生训练使用;至于学生素质,下沙小学的孩子普遍能吃苦;学校体育课的组长赵刚恰好是足球专业的。天时地利人和,足球成为下沙小学发展体育的突破口。
“小学校园足球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对足球的热爱,通过足球训练和必要的比赛来激发孩子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品格。”杜丛英说。
孩子们在绿茵场上驰骋
如今,在下沙小学,班班有足球队,而且规定必须有女队员。学校已经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协助的校园足球推动形式。
学校实施课堂打基础、训练强技能、竞赛激兴趣的多层次足球训练模式。“把足球踢进课堂”是下沙小学对体育课堂教学一项重要改革。学校1至6年级学生,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学校还创新组建了由班级队、年级队和校队构成的“宝塔形”足球队,全校参加足球运动训练的学生比例高达49.7%。
同时,以赛带练,学校组织“校长杯”“班级单循环赛”等各类校级足球赛,积极参与“精英杯赛”“佛山无影脚杯全国赛”等市足协举办的各种比赛,在竞赛中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令杜丛英意外的是,学生家长的参与率也非常高。据调查,下沙小学97.5%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运动,他们利用节假日,全程陪同孩子参加竞赛与训练。家长还自发建起网络平台,发布赛事信息,展示学生、教师和家长比赛的照片、感想、绘画作品等。
好哥们儿
足球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从校医室统计的数据看,近年学生感冒人数逐年下降,肥胖学生数量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杜丛英还大力打造校园足球文化,形成了以足球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课程——
音乐老师把音乐与体操进行融合,编排了创意足球操;美术老师在校长杯赛季时,组织学生设计班级队旗、LOGO、手抄报等比赛活动;科技节创意制作季,孩子们用鸡蛋壳制成足球比赛场景,用软陶制作了大力神杯……
2019年,下沙小学喜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特色学校,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亲临下沙小学调研校园足球活动。该校被誉为“深圳小梅西”的学生欧阳佳鑫,2018年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少年足球杯赛,2020年8月参加科勒杯足球赛获深圳区冠军。
面向未来,STEM教育促进“科教融合”新生态
“杜校长总是站在很高的高度去办学,想得很长远,眼界比别人都要广。同时,敢想敢拼,总是能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姚莉评价道。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杜丛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杜丛英看来,未来的教育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全面变革教育的形态与流程,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认知的需要。
于是,在杜丛英的带领下,学校充分利用红树林这一区域资源,基于“环保、生态、科技”的理念,打造红树林STEM教育特色,从红树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城中村孩子原本比较薄弱的学科有机融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与创造发明的能力。
“我们依托红树林湿地,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去发现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水质的保护、湿地的保护、鸟类的保护等,然后再引导他们做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式的研究,将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深度融入其中。”杜丛英介绍,红树林STEM课程由四部分组成:培养编程思维为主的互动植物模型课程,探索AI科技的鸟类模型制作课程,以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为主的湿地生态圈设计课程,以及与物联网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课程。
比如,在《VR揭秘红树林》一课中,老师带学生一起揭开红树林神秘的面纱,把VR与PAD巧妙结合,通过真实的三维空间引领学生探秘红树林中生物的有关问题,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科学、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成效令人欣喜,学生们利用电脑编程、协作“智”造了“智慧花园”——自主调节浇水量,自动为游客介绍花草,学生还设计了能感应行人路过的节能炫彩路灯。其中红树林噪音自动警报器在全国展示会上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学校无人机代表队在深圳市无人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学校申报的课题《下沙小学红树林STEAM课程研究》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科研课题,学校成为STEM教育和广东省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在杜丛英的带领下,从2017年开始,全校教师均用平板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课内外跨平台立体化互动交流。2018年1月,学校在福田区面向全国举办的“课堂革命 福田表达”展示活动上,面向全国展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获得巨大成功。
杜丛英与孩子们一同参加活动
30年的教育生涯里,杜丛英不断探索,带领一所又一所城中村薄弱校走向优质。问及办学秘诀,杜丛英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的心,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看到每位师生身上闪耀的光芒。
“我爱下沙小学”
“我任教20多年的福南小学是一所城中村学校,巧合的是,接手的下沙小学也是一所城中村校。外来务工人员是一群来深的追梦者,他们更渴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我而言,更该以‘未来学校’路径赋能城中村校,用最具人文关怀的教育故事,实现这所城市最让人振奋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杜丛英的身上闪着自信的光彩。
30年来,杜丛英的教育初心始终不曾改变。这位富有教育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师生的教育实干家正大步走在教育探索和创新的路上,她信念坚定,步履不停,她心中的“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向上”的教育目标也正在成为现实。(文/林屿 图/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