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起跑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未来到底能走多远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4-29 | 责编: 曾瑞鑫

作者简介

汤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

教育是兴趣驱动。目前国家的教育,包括很多应试教育已经做得如火如荼。但我们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让下一代以兴趣驱动学习呢?

最近网上有一个关于丘成桐先生的采访,说中国改革开放多年,能与世界一流的人才媲美的人数不超过5个。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数学教育大国;很多教师、学生、家长都在关心数学教育,奥数金牌量也多年都是世界第一。我国教育在数量上没有问题,可是质量却出了问题。越南是很小的国家,培养的奥数学生都能拿到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澳大利亚的华人陶哲轩,包括伊朗人都可以拿到菲尔兹奖,日本更是远远超过我们。中国改革开放4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数学博士,都没能达到这一步。我国教育的质量存在问题,我想可能是因为教育的功利主义盛行。

在座有很多中学校长,我们现在可能只看到学生在起跑线上怎么赢,有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多少人考上985大学,但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评价一个中学是不是真正的好,应该看看10年后、20年后,学生离开中学后能走多远,这是评价一所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表征。

我去过很多中学,在南方科技大学当过副校长,也去过上百家中学演讲、签约。很多中学常常宣传有多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这不应该。有的学生去了不知名的大学,却能成名。我国一位极好的数学家,位列中国前三,绝对是丘先生看得上的一流数学家。但他没有参加过奥数竞赛,是父亲挑着扁担把他从安徽农村供到中山大学的。他的家境非常贫寒,在中山大学的时候不受重视,他的中学也不是安徽特别有名的中学。而这样的中学、大学培养的人才,才是教育者应该重视的。

我八零年考上北京大学数学系。当时班里150个同学,30个来自北京,其余每个省最多五六人,稍微偏远的省就两三个人。后来我的一名同学在美国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现在伯克利大学统计系的系主任,也是美国统计协会的会长。改革开放以后,北大只有寥寥几个学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和他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们都没有参加过竞赛,考分也只是中等偏上。所以起跑线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20年以后,中学培养的学生、大学培养的学生能走多远。

我10年前和山东大学一位副校长办了一个期刊,主要给大学生、中学生看。杨先生在七八年在香港跟我见面,他说我们的《数学文化》是极好的期刊。他最初对物理感兴趣,是起源于父亲给他订的科普读物,那本读物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激发了他对数学、物理的兴趣。所以,家长、教师推动着学生学习,和学生主动学习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一个学生能走多远,就是看他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希望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能帮助教育能够回归教育本位,让下一代至少有一部分的人真正有创新的空间、能力、兴趣,这个兴趣能让他们上完中学、大学,以及未来的20年、30年、40年,扎扎实实地为国家真正的复兴、创新做出不一样的贡献。

【本文系根据汤涛院士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筹备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授权,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