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 盐田主张:让教育成为深圳名片的另一扇窗——专访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局长余永弘
【编者按】作为世界之窗的深圳,曾载负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称谓的衍变同样也记录下深圳在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征程中的跨越与成长。但深圳的耀眼之处,绝不止步于经济的高速起飞。近年来,深圳盐田区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举措,形成了特色的“盐田主张”新样态。“优而精,美而强”的现代新型教育,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教育样本。
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中国网教育频道启动了深圳教育故事专题报道。在此次专访中,我们与深圳盐田区教育局局长余永弘深入探讨了盐田区新样态教育的架构与模式,围绕学位保供、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
中国网:深圳作为国家的先行示范区,无论经济还是教育,都是值得全国瞩目的样例。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盐田区作为深圳特区东部的一个窗口,在整个深圳教育发展体系中的定位是怎样的?盐田区和深圳其它区域的教育发展相比,它的竞争力是什么?
余永弘:谢谢中国网对深圳的关注与认可。深圳教育是一盘棋,盐田教育是深圳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部分,我们区面积(74.99平方公里)、人口(辖区居民约24万,区属中小学在校学生24774人)和经济体量在全市并不突出,但是我们拥有全市乃至全国都很稀缺的山海资源和大湾区窗口优势。盐田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的发展战略。我们盐田教育的基本定位就是:服务好新时代盐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办“优而精,美而强”的现代新型教育,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教育样本。
深圳的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普遍来讲,各区的教育职能部门都主要面临学位保供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刚性任务。学位保供方面,我们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区直各相关部门也是通力合作,整体上实现了学位供给的紧平衡,而且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5080”目标,保证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免费就近入读公办学校以及辖区户籍学子100%入读公办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盐田确实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的书记、区长去过区里的每一所学校,我们区的教育财政投入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注:“十三五”期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64.78亿元,年均递增23.10%);二是有中国顶级教育智库的引领,近年来,我们先后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新样态教育实验区”、与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合作建设“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区”,这些合作带给盐田教育全新的格局和思路,让我们在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积极探索,比如项目式学习等;三是有一支特别优质得力的教师队伍,区级以上各类名师472名,占全体教师队伍的24%,这在全市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完善的“三名”(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协同机制,每一位盐田教育工作者自身或周遭都充溢着优秀,都会自觉地以追求卓越为目标。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在今年的3月25日,为了在教育创新上深耕细作,盐田区成立了“六大少年院”(院系包括国学、数学、创新、体育、艺术、国际素养),从理念的设计到落地实践,您能和我们谈谈它具体的推进过程吗?
余永弘:盐田教育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新高考、新中考改革的形势下,成立六大“少年院”,其目的是进一步统筹区、校优质资源,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将立德树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知识与学做人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科育人与课程研发相结合,整体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各校均衡优质发展,提升办学特色品牌,让盐田孩子有更多选择空间、成长平台和发展可能。
为推进六大“少年院”建设,区教育局采取了“四个加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引领。区教育局成立六大少年院领导小组,聘请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队担任顾问,将该项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改革重点项目,并列为《盐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主要任务。二是加强资源整合与统筹。六大少年院将统筹区、校资源,吸纳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调动优秀家长力量,获取社区提供的资源支持,并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窗口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全区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保持六大少年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组织实施部门,区教科院积极构建促进六大少年院工作开展的三支队伍,即专家指导队伍、研究推动队伍和教学实施队伍,将三支队伍纳入区域统筹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六大少年院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发构建了一系列符合盐田本土实际的“英才培养课程”,通过比赛、活动、小课题、夏令营等项目载体进行落地实施。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中国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关于盐田区“新样态教育实验区”这个亮点,您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表示2021年盐田教育有一个共同目标,即“把学校特色转化成学生特长”。在盐田区目前的中小学当中,是如何具体实践这个目标的?
余永弘:为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新时代育人根本任务,盐田教育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此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把盐田居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办好、办出特色,让每一个盐田孩子都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特长发育和长远发展的学校,从而把“把学校特色转化成学生特长”,切实做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在实践层面,我们主要有三大抓手:
一是积极推进新样态学校建设。我们印发了《盐田区新样态学校品牌项目创建实施方案》,全区各校以“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要有自己样”为目标,在美丽校园、智慧教育、创新管理、家校共育等六个层面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目前,这些工作进展顺利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群芳竞艳满园春”的喜人局面,我们面向全国发布了《让学习更真实地发生——盐田区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变革行动方案》白皮书和“盐田主张”,“盐田区整体推进新样态学校建设”项目获评深圳第五届教育改革卓越奖,盐田教育被深圳市教育局誉为“深圳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生力军”,可以说,新样态教育已成为盐田教育的新名片,而这张名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我们特色化育人营造了氛围、培育了教育土壤。
二是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把学校特色转化成学生特长”,需要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搭建平台和桥梁,让学生有机会、有信心、有目标地参与到现代学习中,这样才能落地落实。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全区中小学积极推动项目式学习全覆盖,用“项目式学习”变革盐田教育的教与学方式,激发和释放盐田学子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潜能。同时,我们把项目式学习与新样态教育理念、STEM教育、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2020年广东省项目式学习展评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并成功承办了“广东省2020年项目式学习交流展示和研讨活动”。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特长发育和特色发展种下了合作参与、主动探究的优良基因。
第三,就是前面我们谈到的,创新设立六大“少年院”。这些少年院,虽然形式上相对独立于学校,但是具体活动的开展还是依托学校的,只不过我们对学校的优质资源更加集中。办这些“少年院”,我们除了给广大有相关兴趣爱好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我们还特别注重给那些在某方面有极特殊天赋的孩子提供一个推进特色发展的系统引领和加速平台。
中国网: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外来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左右,为了推行教育公平,盐田区成为深圳市教育供给创新方面的先行者:保证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免费就近入读公办学校以及辖区户籍学子100%入读公办高中。这是否相当于摒弃了“学区房”、“学位房”的概念?实行这样的教育供给政策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实行后具体的效果如何?
余永弘:过去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盐田的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加之过去盐田人口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实现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免费就近入读公办学校以及辖区户籍学子100%入读公办高中。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盐田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推进,特别是盐田进入地铁时代,正在发生变化,自2020年秋季起,我们的学位供给就开始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而且压力会越来越大。
“学区房”、“学位房”是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产物,这个概念我们没有摒弃,而且我们还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适合盐田区情的“学位锁定”政策,以保障教育的公平。但是,我们对商业驱动下的“天价学区房”等有违政策初衷的现象保持警惕,因为这会产生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我们的基本破解思路就是: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是优质学校,以优质均衡消解“学区房”的教育隐患。
“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这是区委区政府对辖区群众的庄严承诺,虽然随着人口增长压力的凸显,兑现这一承诺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会无条件地攻坚克难,我们的基本应对方略有三条:一是加快新改扩建学校,二是改造提升现有学校,三是规划储备潜力学校。未来三年,我们累计将新增近8000个义务教育优质学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保障辖区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网:今年2月,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明确了在正常上课日的下午放学后开展1-2课时的课后服务。关于“延时放学”这份意见它一方面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但同时会不会增加了学校的负担?这份意见出台后具体的效果如何?您能深入和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吗?
余永弘:开展课后服务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务实举措,也是教育为民服务、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对于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应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并承担主体责任。我们鼓励学校整合各方资源,科学统筹校内教师、退休教师、外聘教师和购买校外机构服务等,通过自主学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目前我区已有三所示范校先行启动了课后服务工作,后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将逐步推开。
中国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和科技形影不离,同时它带给教育的革新也是巨大的,目前盐田区构建了区域“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生态,5G、4K、MR/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校园。您觉得科技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要如何规避它所带来的弊端?
余永弘:科技改变一切,科技重塑一切,这个“一切”中有人的生活,也有教育。科技给教育带来积极影响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打破了知识的单一传递模式,使资源共享最大化;二是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加速了知识获取的效率;三是拓展了教与学的视野和视角,解放了学习力。当然,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教育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因科技发展盛行的网络游戏催生了一大波网瘾少年,因网络监管的不完善导致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影响那些价值观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娱乐信息分散孩子的学习专注力,新兴技术设备导致学生用眼过度问题等。
克服科技的负面影响,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共同使力、形成合力。一是要加强法治监管,对新技术的教育应用要严格风险评估,完善预防与应对机制,比如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应加强对网吧等网络场所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杜绝。二是设置技术壁垒,比如娱乐游戏等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的领域,“开发商”要多一份社会担当,加高未成年人进入的门槛。三是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智能设备终端的使用时间和方式。四是主动化危为机,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要利用科技的优势开设一些有趣的课程,在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同时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网: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目前盐田区在教育评价方面所采取的是什么样的体系?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要如何深化?
余永弘:盐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用新的评价体系取代了旧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主要分两块:一是学业评价。我们构建了区域质量监测系统,全区学生学业评价从过去的单一评价逐步转变为结合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此外,利用质量监测系统,将幼儿园学业情况纳入其中,打通评价关节,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职教育)”一条龙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原来评价体系不完整,数据追踪脱节等“肠梗阻”问题,使评价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研,促进我区学业评价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二是综合素养评价。除了参加全市统一的初中综评、全省统一的高中综评,我们还制定了《盐田区中小学生德育及素养评价细则》,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身心健康、习惯养成(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实践创新、体育美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后面,我们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充分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评价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做一些改进和深化。
中国网:您觉得就深圳目前整体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促进的地方?和全国各地优质的教育案例相比,深圳的教育吸引力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余永弘:深圳是一个敢“闯”敢“创”敢“干”的城市,虽然建市时间不长,但是在包括教育内的多个领域都有非常成功的探索,比如深圳在办高等教育方面,就为全球贡献了经验。就深圳基础教育而言,目前主要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学位供给,尤其是公办普通高中。不过这些问题,再过几年,随着一批批学校建成开办,都将得到解决,深圳教育的未来值得期待,也希望中国网对深圳教育、对深圳盐田教育给予更关注。
说到深圳教育的吸引力,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深圳这座城市本身魅力,双区驱动的政策红利,花园城市的一流环境,“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人文氛围,这都是人才选择深圳的重要因素;二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给力,我们深圳老师的收入水平在全国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收入是幸福生活最靠得住的支撑;三是多年积淀的优质教育生态,我们有很完备的教师成长机制和平台,有鼓励创新的行业基因,每一位愿意为深圳教育贡献青春和才华的奋斗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打下属于自己天地。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在您担任盐田区教育局局长之前,您是在盐田区委宣传部担任原常务副部长。虽然区域的“宣传”工作覆面很广,教育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它们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在您接任教育局局长之后,对“教育”和“育人”的认知有没有一些变化?
余永弘:我本人上学的时候,一直学习成绩还不错;从事宣传工作期间,在宣传报道盐田教育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上,也做了不少工作。不过真正来当这个盐田教育的班长后,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对“教育”和“育人”的理解上也有一些变化。有两点体会比较深刻:一是看“教育”艺术的视角从专注结果到更加注重过程。教育是一套复杂要素系统的集合,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好各个要素的作用,产生1+1>2的效果,需要抓好“关键少数”,也需要抓好“最大多数”,这些都需要时间、过程和艺术。二是评“育人”价值的焦点从成绩优先到更加注重成长进步。我们虽然一贯地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但教育不能以分数论英雄,事实上,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对大多数孩子来讲,他在我们盐田上学期间,见识了广阔的世界、燃起了奋斗的渴望、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突破与进步,这个价值更大。
中国网: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个人的教育经历?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影响您至深的老师或是学者?
余永弘:总的来说,我的求学之路一直走得还是比较顺。虽然常常也被邻里亲友视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一直觉得读书期间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一度还因此而深感遗憾。后来当我自己也做了父亲,甚至做了教育局长,看到了不少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头疼不已的家长朋友,我才感觉到自己“不值一提”的求学生涯对于很多人很多家庭来讲,是多么奢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之所以成长得比较平顺,其实是因为一个重要的人在教育上下了很多先手棋,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我父亲是我们家乡的一位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颇有启示意义:一是他酷爱读书、也喜欢买书,用现在的说法,这是在言传身教一种高贵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可能没想这么多只是纯粹的喜欢,但是于我而言,从小就不缺朋友,虽然这些朋友都在书上;当然,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王者荣耀这样好玩的游戏,如果有,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抵御诱惑。二是他是“生活即教育”的践行者,我小时候也会犯些小错误,有些习惯上的小毛病,但是对于这些非道德原则性问题,我的父亲一般不会马上指出来,更不会严厉地批评我,而是等到一定的生活场景中或者我主动请教的时候,他再打比方、讲道理,让我自己去悟、去选择,为此,我对陶行知和孔子特别崇敬,因为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不以分数论英雄”,但目前分数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您认为一个健全且优秀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或者说您认为真正的“优秀”是什么?
余永弘:我说“不以分数论英雄”不是否定“分数”的重要性,而是主张不要将分数作为孩子发展水平和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这是我们现代教育人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唯分数论”评价观的该有姿态。因为学生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比较筹码,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无限可能的生命,教育的初心就是去唤醒孩子的各种可能,并为他们“走自己的路”提供智慧的引领、平台的鼓励、温情的陪伴以及必要的耐心。
实际上,国家也在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改革。“五育并举,以德为先”就为我们理解和定义学生的优秀提供了基本的维度,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血液里一定得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因,应该有至少一项伴随一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爱好,应该热爱劳动,应该热爱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应该有安生立命的一技之长,在这些基础上,再主动追求更卓越的境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圳盐田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先进的理念和周密的组织保障,开拓出了内外联动的创新路径。“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盐田教育的“新样态”顺应了教育变革的大潮流,也顺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盐田主张”以其全新的魅力打开了世界认识深圳的另一扇窗,为支持国家人才兴国战略种下了可期的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