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翻译家许渊冲: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王琦 | 时间: 2021-04-16 | 责编: 徐虹

专一业

“‘To be or not to be’,你们说说怎么翻?”

一上来,他就考了我们一道难题。

“生存还是毁灭……”我下意识喃喃自语道,毕竟朱生豪的这句译文已成经典。

“错!大大的错了!生存还是毁灭是国家民族的事情,哈姆雷特当时想的是他自己的处境,是他要不要活下去的问题!”他一下子激动起来,一双大手在空中挥舞。

……

在翻译界,许渊冲大名鼎鼎、德高望重,但也争议不少。

他绰号“许大炮”,不仅人长得高大、嗓门大,也好辩论、爱“开炮”。

于学术,他是“少数派”。他坚持文学翻译是“三美”“三之”的艺术,要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他总想通过“再创作”来“胜过原作”,更将追求美、创造美视为毕生目标。

而认为翻译应忠实于原文的人,指责许渊冲的译文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已经不像是翻译,而是创作了”。

对此,他毫不避讳,甚至将自己的译文比作“不忠实的美人”。

译无定本,但理念不同,还是带来了矛盾。

他的最新译作是亨利·詹姆斯的《The Portrait of a Lady》。前人译为《一位女士的画像》,他译成《伊人倩影》。

“‘一位女士的画像’,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就不想看书了,有什么看头?中国的文化深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两个字很妙的。你看,说一个人美丽的影子,倩影比画像好多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的译文比原文更美。”

《红与黑》引发的翻译界大论战更是轰动一时。同样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赵瑞蕻是第一位译者。同一句法文,赵瑞蕻译成“我喜欢树荫”,许渊冲译成“大树底下好乘凉”;赵瑞蕻译成“她死了”,许渊冲译成“魂归离恨天”。

风格之迥异一目了然。许渊冲觉得这是实境与真境的区别,“喜欢树荫”是实境,但这种喜好源于“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才是真境。“她死了”也是“实境”,可并非自然死亡而是含恨而死。“还找得到比‘魂归离恨天’更好的译文吗?”

有译坛权威把“提倡乱译,千古罪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帽子扣在了许渊冲头上。他从不服输,始终认为自己译的最好。多年后他的《追忆逝水年华》出版,还不忘寄给赵瑞蕻一本,扉页写着“五十年来《红与黑》,谁红谁黑谁明白”。

他的一生,有无数次笔墨相伐,但欣赏他、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采访中谈及此事,他突然一跃而起,快步迈向对面的书架——从那个花15块钱买的旧书架上,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一本书,又迅速而准确地翻出其中一页——那是一篇赞美他翻译艺术的文章,题目是《美化之翻译》。

那一瞬间,面前仿佛不是一位百岁老人,而是当年在西南联大每次考试总争第一的少年。

钱钟书对他颇多赏识,常以书信展开探讨,在信中提到两种方法:一种是无色玻璃翻译法,一种是有色玻璃翻译法。前者会得罪诗,后者会得罪译。两难相权择其轻,钱钟书宁愿得罪诗。

而许渊冲认为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不可打破的。”

业内将他的翻译称为“韵体译诗”,情味悠长,境界全出,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

老师钱钟书称赞他:“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

好友杨振宁评价他:“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

他说:“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也许,这就是他执着于意译的理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为此,他先后出版了180多本中英法文翻译著作,将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诗经》《楚辞》《论语》《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翻译成英文、法文,将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译成中文。

他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译作《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家里占据两面墙的书架上,他自己的书几乎都要放不下了,逐渐占领了墙角、沙发、地板……一同前往的中译出版社编辑,带去他刚出版的新书——《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画说经典》《古诗里的核心词》以及“许渊冲英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21种等,摆了满满一桌。

他逐一拿起端详,面对这份“生日大礼”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很难想象,这位笑容灿烂、话语铿锵的老人,在2007年就查出直肠癌,医生保守估计他还能再活7年。

而7年后的2014年,他不但没有走向生命的终点,反而拿下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0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国际译联在颁奖词中如是说。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确为“实事求是”。他不仅印在名片上,更嘱咐家人:以后,墓碑上就刻这两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