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王素云端对话张志勇:城乡师资配置相同≠教育公平!如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3-12 | 责编: 曾瑞鑫

今年两会,中国网特别推出了《两会超话》线上对话节目,特别邀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教育专家对两会提案或者议案进行交流探讨。

《两会超话》第五期,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与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就“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等教育话题进行了对话。以下为《两会超话》线上对话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嘉宾简介

《两会超话》特邀嘉宾 王素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实证的国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未来学校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研究、学校建筑与学习空间研究等。

《两会超话》第五期嘉宾 张志勇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志勇2021年两会建议

★ 关于出台新闻媒体教育宣传工作规范的建议

★ 关于改革中小学教师业绩奖励制度的建议

★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游戏产品准入监管的建议

★ 关于将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保护规范研制纳入国家“十四五”技术标准研制规划的建议

★ 关于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问题联合干预体系和机制的建议

★ 关于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的建议

★ 关于出台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清单的建议

★ 关于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建议

★ 关于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议

★ 关于将儿童绘本创作纳入国家十四五“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的建议

《两会超话》第五期内容

王素: 张院长,您好!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网合作,联合在中国网教育频道开设了《未来学校》栏目。我们也希望,借两会的机会和相关的代表、委员们探讨一下关于未来学校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相关话题。

话题一:

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重构中的作用 

王素: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奇迹,也是无数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结果。接下来的目标是要把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教育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目前,乡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很大。

对此,本次两会您提出了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今天我想就“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相关问题和您交流一下。

中国乡村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许多老一辈教育家通过教育的力量为改变乡村做出了不同的的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及其社会结构发生很多重要变化,当我们再一次提出“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时候,它的背景已然不同。

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您认为,在乡村社会重构过程中,乡村教育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张志勇: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当下,我国城乡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过去长期以农业生产主导社会发展,目前城镇化水平已接近60%,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2020年农业仅贡献了7.7%的GDP。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很多孩子随务工的父母迁至城市并在城区上学,这意味着农村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占大头的局面将发生逆转。那时我曾说过,2011年将是中国教育历史性的拐点。

看待乡村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需要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中来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阶段下,乡村教育的意义到底在哪?

我们要对乡村振兴的本质形成共识,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为支撑。

大量农村人口外迁之后,一个现象出现了:高中学历及以上的年轻人基本都迁至县城或者外地大中城市务工、就业,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农村幼儿园或小学读书。因此,农村中学龄人口大幅下降。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35年城镇化率大概会到75%左右的水平。

在上述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乡村教育要从落后教育的代名词转向高质量的教育,即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只有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让乡村老百姓相信他们的子女也能本地享受到的教育,才能稳定乡村人口,才能吸引人才流入。

因此,办好乡村教育,首要意义是稳定人心,让乡村老百姓相信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

第二,乡村教育要推进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乡村教育要为乡村文化传承、文明建设以及人的现代化等起到奠基作用、基础性作用。

第三,乡村教育要为乡村百姓提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乡村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要发挥综合功能,既要为从业者持续提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持续的新技术培训,同时,要提供必要的适宜的文化教育。

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话题二:

乡村教育如何融入农村社会 

王素: 乡村要振兴,“人”是不可或缺的。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还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乡村的“人”,需要传承文化、建设文明,这些都与教育关系紧密。

我们追溯历史会发现,乡村教育一直非常注重乡风以及与乡村本土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话题,以求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乡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实验曾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今天,乡村学校硬件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均有提升,但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同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当下,乡村的基础教育学校是否也可以成为乡村的文明传播中心?中小学是否也能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让村民以其为中心打造精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实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使农业、科技和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教育的体系产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谈及,现在的乡村教育过于程式化,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材均全部统一。

因此,乡村教育在建设地方文化以及乡民亲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您认为,当下乡村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志勇: 多年前,面对乡村学校的大量撤并,我曾大声疾呼:乡村学校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更是乡村文化和文明传播的高地。

然而,当下的乡村教育几乎切断了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从课程设置到教育内容,乡村教育深受城市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办学定位到价值追求,乡村教育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围绕升学考试运转。在这里,所谓教育改变命运,就是要离开农村。

“乡村教育如何融入农村社会”成为当下频频讨论的话题。以下为我的四个相关观点。

首先,乡村教育应该善用乡土资源、乡土文化培养现代的孩子、未来的公民。过去,我们长期指责把乡村教育办成了离农的教育。现在,看来,这种指责也许并没有什么道理。

无疑,无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要坚持立德树人,都要培养现代公民。

但是,我们反对乡村教育的城市化,主张乡村教育要融入地方文化和课程资源。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生产资源、自然资源打造乡土课程,而非一味采用城市的教育模式。

实际上,乡村具有广阔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包括大自然、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及乡村的文明与文化等。

第二,乡村教育要和乡村社会进行深入互动。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乡村学校传播文化文明的功能,这种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文化灌输。在“后喻文化”时代,要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乡村文化和文明建设,比如举办亲子共读、亲子劳动、亲子生态建设等活动。

第三,要将乡村学校建设为乡村的文化和文明高地,包括成人学习的高地、农民文化生活的高地等。乡村学校向农民、向乡村社会开放是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不仅仅是为了乡村进步,也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乡村教育对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我在山东工作期间,在推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包括组织社区家长委员会、村民家长委员会。

实际上,家委会不仅是参与学校教育的组织,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的组织。家委会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对推进乡村组织化、乡村现代治理、唤醒乡村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及管理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王素: 如果真正能实现您谈到的目标,乡村社会将会建立起以乡村学校为文明中心和学习中心的社会结构。

在进城务工的潮流下,许多孩子会面临亲情陪伴缺失等方面的挑战。但是,如果以学校为中心把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联络社会的枢纽,乡村就会形成新的文化氛围及社会结构,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一个地区的振兴一定是文化的振兴。一个地区若死气沉沉,则会带给人衰败之感;若非常红火,具备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活动,民众们都充满笑容,则会呈现兴旺发达的面貌。我们也特别希望,学校能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话题三:

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王素: 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总体而言,城乡差距还是存在的,大家“挤破脑袋”想要进入城市,不能进大城市则就进小城市,不能进小城市则进入城镇里。该现象说明,大众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够均衡。

教师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乡村因条件艰苦、工资水平不高,常常留不下人;有调研报告显示,乡村教师接受培训时间少,教学水平有限;也有调研报告认为,师范教育在培养乡村教师方面应进行调整。

当下,师范教育的布局愈发呈现城市中心化的情况。师范学校在培育师范生时,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和乡村现有的教学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师范专业的学生往往更想留在城市,即使回到农村,其所学的内容和要从事乡村教育的现实情景也不相符合,这也是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的因素之一。

请问您在如何建设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志勇: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成为必然要求。本次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不平衡,首先是城乡不平衡,乡村教育成为短板。“短”在哪里?第一“短”在资源条件;第二“短”在教师队伍素质;第三“短”在管理水平;第四“短”在信息化的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务之急,我们要下大决心推动解决这四大短板。如果不下决心解决,城乡教育的差距将继续拉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要大幅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到2035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五年之后,我国是否真正能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加大努力、加快步伐缩小差距。

首先,必须尽快提高乡村教育的管理水平。我曾经说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家们脱下长袍、脱下西装到农村去,今天的校长是否有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担当、情怀和使命感?

我呼唤一批真正有担当的教育家、有大爱之心的校长、有教育家情怀的人,去往乡村改变乡村教育生态。

第二,必须加快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乡村教师的收入高于城市、县城教师。为什么?乡村教师的交通成本、生活成本较高,对于乡村教师必须给予更高的待遇保障水平。

在培养体系方面,我建议面向乡村教师拿出编制及公费师范生的名额,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凭借更好的保障与待遇,吸引一批优秀的青年到乡村当老师。

我建议乡村教师实行服务期制,乡村教师在乡村工作五六年后,有权利根据自身喜好、志愿选择是否继续留在乡村教书。在服务期内,乡村教师有工资浮动与职称晋升优先机会。

乡村教育环境条件方面,物质条件、校舍条件等相对好办,信息化建设则需加大投入,这样就能较快地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提高校长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素质。

王素: 乡村教育发展中,软件即“人”是核心。有了好的校长与好的教师,学校更容易发展起来。为了吸引这样的一批教育人才,情怀与切实的扶持政策均被需要。

我们要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生活补贴等方方面面让乡村教师感到幸福与温暖,让乡村教师对热爱这份工作。

张志勇: 我补充一点,乡村教师的待遇需要抓好物质条件与精神关怀两个方面。在山东,我们努力推进乡村教师关怀措施,比如解决教师体检、交通补贴、乡村住宿、进城优惠购房、乡村教师子女在县城入学入托,等等。

王素: 城乡的差异及不均衡,对教育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乡村教师安心地生活在乡村,不仅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还要赋予他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果能够做到上述方面,更多的优秀人才将愿意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

话题四:

县中的衰落与振兴 打出五式组合拳 

王素: 过去,县一中几乎是全县最优质的学校,在高考等各方面也比较突出。但是近年来,“县中的衰落”却成为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您在建议中提到“稳定县域高中就是稳定县域教育,是巩固国家教育治理的根基。”您对如何稳定县域高中、稳定县域教育有什么建议吗?

张志勇: 十五六年前,县中依靠“加班加点”和严格管理等方式获得很高的升学率,当时很多城里的孩子去县中上学,被称为“县中现象”。

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县中在重点大学方面的升学情况十分不乐观。许多县中从过去每年都有1-2个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的情况转变为了十年一个学生也考不上,甚至连本省最好的大学都无法考取。

随着城镇化进程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优秀老师与优秀学生,大幅向大中城市转移。加之大中城市新建了许多民办、房地产办、高校办的新体制学校,可以通过体制与经济优势吸引好老师、好学生,进而快速提高升学率。

因此,优秀老师和优秀学生向大中城市加速集聚的情况出现了,县中逐渐处于劣势,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优秀老师与学生愈发转移至大中城市—县中的重点大学升学率越低—县中教育越没有信心—越来越多的初中甚至小学教师、学生也不断往外转移。

县中稳不住,乡村教育则更加稳不住。我们算一笔账,即使我国实现了高度城镇化(75%左右),那时将近七八亿人口依旧在县城及乡村居住。如果办不好县中,动摇了城乡教育融合的根基,何谈乡村振兴,何谈教育公平?

办不好县中,一方面,将影响老百姓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老百姓将对县中失去信任感,年轻人开始向外跑,县城的房子逐渐滞留,对地方经济产生负面导向。人心留不住、青年人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

可见,稳定县域高中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经济社会问题。它既是国家教育治理的根基,也是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

无论从城镇化的角度、大中城市协调发展的角度、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县城教育带动、支撑乡村教育的角度,还是稳定乡村教育的角度,我们都要下决心办好县中教育。

因此,办好县中教育,不仅是县域教育的问题,还是国家教育治理的问题。真正将县中办好了,才能为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条件。高中作为承上启下的教育,既影响纵向教育结构,也影响横向教育结构,必须确立县中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王素: 县中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县城结构甚至带动乡村结构发生变化。

县中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大中城市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这种情况很难制止。因为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资待遇,大城市和县城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只有为县中教师提供更好的支持才能稳定教师队伍,为解决县中人才流失的问题做出努力。否则,这种优质教师的流失是否依然会存在?

张志勇: 稳定县中教师队伍,不仅仅要重视待遇问题,还有管理体制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我们要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招生等公共政策做出调整。

振兴县中,必须要有系统的、整体的制度设计。

第一,县中的管理体制要适当上移,要放在大中城市治理体系中进行科学布局,适当提高其管理的层级、规划的层级及统筹的层级。

换言之,在公共服务一体化中,大中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不但不能“抽县中的血”,而且还要下大气力扶持县中。

把扶持县中作为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城市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第二,完善公共政策,规范高中招生。高中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不能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教师和优秀生源。要按照公共服务的原则,规范高中学校的招生范围,不允许跨区域抢生源。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招生相关的重大政策。民办高中也必须纳入审批地统一进行招生。

第三,振兴县中教师队伍。县中要用待遇、体制留人;同时,要遏制人才的逆向流动。

在教师的来源方面,国家要实施“强师计划”,让部署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通过定向招生持续地为县中输送优秀教师。提升县中教师队伍素质,既要治标又治本,要系统施策。

第四,特别要呼吁为县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升学机会。要继续坚持地方专项、农村专项,并不断扩大面向农村学子的招生名额,可以让在县中读书的孩子们看到希望。

第五,加大县中投入。建议中央和省、市、县四级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担机制。在经费投入上,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县中的支持力度。有些县财政状况无法支撑县中办学,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县而言。

由于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具有共同财政事权,建议中央加大对相较薄弱的县域的财政支持。

王素: 长久以来,县中问题困扰着很多地区。尽管大家讨论纷纷,但目前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您刚才所谈到的,是系列化的组合措施,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组合拳,逐渐改善县中办学情况。

话题五: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王素: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学校的数量急剧下降,农村学校质量与城镇差距很大。有条件的家庭会想尽办法送孩子到城里读书,因此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情况。您在建议中也提到了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请问您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有什么具体设想?

张志勇: 城乡教育一体化,这是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问题。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建设新型的城乡教育关系,否则不可能走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改革道路。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我有四点具体设想。

第一,“以城带乡”。即在城乡关系上,城市教育要反哺、支持乡村教育。过去,以农补工、以农补城,而现在必须坚持以城带乡,大幅反哺、支持乡村教育。

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加强县城的公共服务能力。为谁服务?不仅是为县城老百姓服务,还要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这就需要提高县城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城乡一体”。即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从办学体制上、从管理体制上、从公共服务的标准上,城乡应完全一体。

第三,“乡城一体”,即在乡村学校办学体制上,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体化。我特别希望推进“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即一个学校既有城市校区也有乡村校区,实施“一个法人、一体考核”。

将来,乡村人口比例渐小,城镇教育有条件带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我们要在采取手拉手、协同、服务等方式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更彻底地往前走一步。

第四,“乡高于城”。即在公共服务标准上,乡村学校高于城市学校。因为乡村学校规模小、办学成本高。

很多人有一个认知误区:城乡教师的配置标准一样便是公平的。但实际上,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乡村学校规模小,生均教育成本更高。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系统地、整体地推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素: 您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四点建议,不仅能够解决校长、办学理念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师资问题。也正因为一体化,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可以来回交流。不过,这对于大山或交通不便的地区较难实现。

张志勇: 具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讨更多的方式。

话题六:

技术赋能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王素: 教育公平是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育生态都发生很多变化。很多原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由于技术的赋能变成了可能。关于技术赋能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您有什么看法呢?

张志勇: 疫情期间,推进大规模的在线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相当部分的学校学生没有终端设备。实际上,技术赋能教育,对办好乡村教育提出了四个挑战。

第一,条件问题。

首先,乡村教育的信息通道必须通畅。有学校的地方必须有宽带。我特别呼吁解决技术瓶颈,消灭不通带宽的乡村学校。

另一方面,解决终端设备配备问题。乡村学校的学生需要尽量配备终端设备。基本的设备问题不解决,谈何信息化教育?

还有,满足上述条件使用成本较高。我曾做过相关调研,推进乡村高中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学生经费达100+元/人。老百姓该如何承担这样的费用?

以上要求都是条件问题,关于光纤、带宽、信息化日常使用经费的问题。

第二, 资源问题。县域公共服务应为乡村学校提供资源,比如配合教材课程设置的资源库。

第三,技术能力问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需要与时俱进。

第四,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共同体问题。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可以实施互联网“1+1”教学,即双师教学,城乡学校共同体下的同一个学科老师、同一个年级老师的双师教学。

城里的老师可以先上课,乡村教师录制学习,随后进行二次备课,在城市教师的基础上教学。类似的协作教学方法需要被推广。当然,教学评价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管理都可以应用。

王素: 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异主要在两点:一是乡村缺少资源;二是因培训不足乡村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相较薄弱。

通过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同上一节课的方式,乡村教师将在被示范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乡村学生也能上更优质的教师的课。这样的方式,可能能用低成本解决教学中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