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两会超话 | 王素云端对话倪闽景:中师时代不复返,如何吸引更优秀的人从事教师职业?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3-09 | 责编: 曾瑞鑫

今年两会,中国网特别推出了《两会超话》线上对话节目,特别邀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教育专家对两会提案或者议案进行交流探讨。

《两会超话》第三期,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与全国人大代表倪闽景就“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话题进行了对话。以下为《两会超话》线上对话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嘉宾简介:

《两会超话》特邀嘉宾 王素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实证的国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未来学校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研究、学校建筑与学习空间研究等。

《两会超话》第三期嘉宾 倪闽景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2021年两会提案:

1.《关于加快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提案》

2. 建议学生多上一节心理课不如多上一节体育课

3.《关于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新基建的提案》

4. 建议助力老年群体主动融入“数字时代”


《两会超话》第三期内容:

王素:倪主任,您好!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网合作,联合在中国网教育频道开设了《未来学校》栏目。我们也希望,借两会的机会和相关的代表、委员们探讨一下关于未来学校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相关话题。

话题一:提升教师学历,创新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

王素:我们了解到,您这次在两会上的提案基本都与教师相关。

两会上,“教师队伍建设”连续四年排在关注前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

目前,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好学校中,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一大把”,这些城市的学校富有吸引力。但是,中国确实存在着地域不平衡等问题,加之《教书法》所规定的教师基础学历较低。

您提出,您建议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角度解决问题。通过建构兼顾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的在线教育体系,形成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我想请您谈一谈这种新模式的具体构想?这种新模式与现有的教师培养、教师培训之间如何衔接?另外,上海关于这样的新模式是否进行了探索?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倪闽景:教师确实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性问题。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讨论,就讲到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虽然教师有制度性规定的培训,但是提升学历和一般的培训差异很大,质量更高。

今年将出台修订后的《教师法》。原来的《教师法》是25年前制定的,在2009年有过一次修正,但是大体内容没有改变,特别是您刚才提到的教师学历要求偏低问题,学前教育仅要求教师拥有幼师学历,小学教育仅要求教师拥有大专学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普遍是硕士学历及以上,我们国内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提出该提案,希望通过增加师范专业、教育教学专业的硕士生数量提高教师学历。

目前,上海市在推进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比如去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育学院,重点发展高层次的高中学科教师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跨学科、跨专业并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有教育情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另外,很多在岗老师选择读在职研究生的方式提高学历,一般集中在周末或暑假期间完成线下学习,线上和导师保持沟通,并相应完成与自己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进行论文答辩。

这一套方式已经比较通畅,关键问题是大量在职教师的学历不高,上述提高能力的过程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可能会产生冲突,线上学习的支撑就很重要。

实际上,目前信息技术水平已完全可以在线上提供与线下学习相同质量的研讨、分享。科学老师等方面需要大量实验学习,但大部分人文学科教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学习。

另外,提升教师学历的本质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在职几年的教师会在教育教学当中碰到各种问题,教师带着问题来,通过案例破解的方式学习,能做到更好的提升。所以,要注意在师范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

王素:因为每年学校对教师都有修继续教育学分的要求,但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有的教师会“为了拿学分而拿学分”,选的课程与自己实际教学的关联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没有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那么,在职教师攻读学位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呢?

倪闽景:提升学历的课程设计是比较严格的,这和教师平时的职后培训不一样。培训确实存在您提到的问题,因为国家每五年有硬性的在岗培训学分规定,有的老师会出于刷学分的目的,每一轮选择差不多的,甚至特意选择比较容易拿学分的课程。

所以,教师的职后培训还要提高质量。一般来说,骨干老师接受培训的质量会比较高,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制度性的设计,比如,上海有名师开设工作室,组织相关老师进入工作室学习,这些老师往往会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定期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改进方案,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践。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受益的老师数量有限。

话题二:网培师队伍标准化建设

王素:将来,不管是在教师培训中,还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特别是由于疫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在中国已提前到来。因为在线教育发展速度特别快,很多人将2020年称为在线教育的元年。

据一份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09亿人,其中除基础教育应用外,还包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应用。在国外,在线教育在高等教和职业教育中应用更多;在中国,在线教育反而在基础教育中应用更多。

倪闽景: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在线教育是通过培训机构完成的。

王素: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的必然。随着未来教育特别是教育4.0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一定要基于网络。这对于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对教育供给、教育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比如,学校原来基本由招聘的专职教师授课,但当在线教育成为主流时,课程的供给方可能会从学校专职教师转变为机构、大学教授、企业工程师,甚至可能是家长。在新的教育生态生成的情况中,来不及对供给方实施类似“教师资格证”的规范管理,但这种规范非常必要。

我也看到,您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网络培训师队伍标准化建设的建议》,谈及上海市在网络教师队伍标准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过程。我想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市网络教师能力评测标准包含哪些维度?同时,上海市还开发了一个在线测评平台,也想请您介绍一下测评平台的的运行情况?

倪闽景:2020年,国家人社部公布了一个新职业——在线学习服务师,但是没有具体规定相关的职业标准。所以,上海市针对该情况,专门作了网络培训师的计划。网络培训师简称“网培师”,实际上是针对国家规定的新型职业“在线学习服务师”。

网培师有两类人群。一类是体制外的培训机构网培师,国家规定面向中小学文化学科类的网培师需要教师资格证;一类是体制内需要上网课的老师。去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体制内老师仓促上阵出了很多“洋相”,这是因为对在线教育的情况不熟悉造成的。

因此,我们认为网培师上岗需要有规定要求,在计划中设定了三个重要内容:

第一,学习网络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网培师,都需要进行学习。因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学生可以进行录屏,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言论或玩笑都会被放大理解,且传播面特别广。

第二,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已经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可以免这方面的培训,但有线上培训的教师有在校大学生,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则需要补这块内容。

第三,具备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技能。比如,准备课件、调整设备、设计美观的网络页面、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等技能,需要学习。

上海制定网培师队伍标准后,专门开设了在线学习和测评平台。该平台通过协会和企业合作,实现线上提供相应课程。老师线上完成相关课程、通过测试,可以取得相应的初级证书。

将来我们还会为网培师设计专业发展的梯度,分初级、中级、高级。教师经过课程培训、具备一定在线教育经验后,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内容,提升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经过培训可取得中级和高级网培师资格。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网培师职业发展的动力。

王素:事实上,除了校外的网培师,校内老师做在线教育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关于您刚刚谈及的网培师培养问题,校内老师是否也可以参加上述测评,平台根据测评结果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呢?

倪闽景:平台完全欢迎体制内中小学教师加入学习,是完全开放的。但是,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没有把它作为硬性要求。我们希望到一定时候,教育部门会推出相应规定,规定从事在线教育要拿到资格证书。

话题三:如何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字化能力

王素: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在疫情期间,绝大部分老师已经搬到线上教学,但很多老师只是把线下的内容简单地转移到“直播课”上,这和我们真正所期望的混合式学习,利用网络实现交互学习、提供更多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等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改进线上教学,一方面需要资源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力逐步提高。

欧盟针对教育工作者(Educator)专门制定了数字化素养标准,并开展相应的培训。我国教师其实也需要这样的帮助。请问您对于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有什么好的建议?

倪闽景:我一直坚持提升学校教师的数字化能力,20年多前,英特尔有限公司组织过一个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培训,当时我是主讲教师。那时,我就发现学校的“二八分化”特别严重——20%的老师主动接纳信息技术,自发研究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80%的老师表现被动或抵触,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

直到2020年疫情突发,很多老师不得不被“赶鸭子上架”,所有老师不得不进行线上教学。这种强制性要求的效果很好,对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提升。这就像学游泳,光说不做假把式,必须尝试实践,尝到“甜头”后就会愿意实践、乐意实践。我认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必须让教师尝试使用,在用的过程中慢慢熟悉、慢慢提高,这是一条正道。

当然,如果课程的坡度设计更加精妙,可以让老师们刚接触使用时觉得顺畅,随之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新技术、不断尝试,就能更好地保证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王素:我特别认同您的观点。教师要在实干当中学,与学生要在真实世界中学习是同样的道理,这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话题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与作业设计质量

王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天还有一份特别重要的工作——布置作业并批改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巩固,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作业既有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反之,这对作业的设计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我注意到,国家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新课标中,都会要求老师设计更多的情境化作业。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大部分老师对于如何设计情境化作业并不熟悉,就像部分老师对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不熟悉,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想请您谈一谈,应当如何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如何有效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倪闽景:作业对孩子来说,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育教学的五个环节里,课堂教学、作业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辅导、考试当然也比较重要,但作业是每天都会发生的。

老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会打开作业设计的新空间。原来单纯的纸笔作业会发生很大改变,至少出现三种比较主要的新作业形式。

第一种,我把它称为“开放式的作业”,需要和教育教学的目标有关联性。比如英语口语、语文朗诵、制作小视频、速记等作业。制作小视频,可以锻炼学生用视频方式叙述故事的能力,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的新能力。新技术让教师能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做这样的作业。

语文考试、英语考试的考察形式将来可能会走向上述方式。两会期间,有委员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但是英语的教育教学方式需要随着技术支撑的改变而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英语对话、机器判分,那么将来的英语考试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语言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交流的。上海高考已经推出了英语听说考试,通过人机对话、机器判分给出考试结果,这对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口语能力、对话能力有很大帮助。

上述是一个大的改变方向,我称为“开放式的作业”。这是无穷无尽的,有各种改变。再以体育为例,跳多少绳、拍多少球这样的作业,现在可以被记录下来,学生和学生之间甚至可以在线上进行比赛。

第二种,我把它称为“不一样的作业”。什么叫“不一样的作业”?即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作业。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剔除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推送学生未掌握的那些内容,这是精准学习很重要的内容。

减负需要避免学生大规模的操练。原来,每个学生做一样的习题、作业、卷子;现在,技术能帮助老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技术的个性化推送也能解决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让孩子学习的时间变少、效果更好。

第三种,我把它称为“快反应的作业”。作业训练里有一个原则叫高反馈、快反馈,即学生做完马上能知道错误情况。

及时反馈是上海市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法宝。像顾泠沅老师的研究就聚焦在高反馈、快反馈问题。过去学生晚上家里做作业、老师第二天白天批、学生第三天才拿到情况反馈,较长的反馈时间会使学生早已淡忘了作业时碰到的困惑,导致知识巩固效果不佳。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立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予以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得到支撑,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

因此,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很有价值,将来作业设计的空间会非常大。

王素:在未来信息化的时代里,作业的评价功能最重要的是反映在及时反馈上。信息化手段使机器自动阅卷等目标得以实现,教育教学要迅速利用该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可以更好地做到及时反馈。更重要的是,教师借信息化手段有效采集学生数据,不仅不影响自身教学习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纵向分析,发现其知识漏洞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补充。

话题五:数据采集中需分阶段使用终端

王素:但是采集作业数据面临着很现实的问题,这使终端使用成为必然。其中,可运用的终端有很多种,比如手机拍照上传、机器进行图像识别,提交电子版作业或直接在IPAD上完成等等。

我在报道中看到,日本所有的学校均要求全部学生配备终端,试图通过信息化技术赋能的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但在我国,许多人对于终端的认识持不同声音,我想请您谈一谈,您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更好的建议?

倪闽景:终端一直是困扰学校开展数字化学的痛点。最近教育部发文,学生不得带手机进课堂,这实际上是看到了手机的消极作用,但手机也有积极作用。

我鼓励小学、低年级初中阶段的孩子用纸笔学习,也可以使用点阵笔,将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因为写中国字很重要,在纸上书写的感觉和在其他终端上书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上海市卢湾一中心小学做得很好,实现学生所有学习任务用纸笔完成,同时记录全过程。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和整个技术发展的历程相一致的。一开始用纸笔学习是正确的。到了初中阶段,我鼓励使用电子墨水屏。学生也可以在屏幕上书写地很流畅、舒服,且不伤眼睛。电子墨水屏产品已经成熟,有的还包含电子教材,上海市很多学校在推进使用。

到了高中阶段,我提倡使用手提电脑。因为高中课程含有大量的研究性学习与互动,需要使用手提电脑。这在国外非常普遍,但我国做得很差。老师、家长们担心孩子控制不了自己上网玩游戏,这恰恰说明学校课程设置是有问题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如果课程能吸引学生,学习时怎么会去玩游戏呢?

我相信,通过课程改革,高中教学迟早要走到学生使用手提电脑这一步。如果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还无法自控,无论如何管理他都是管不好的。

因此,我认为在终端使用层面,小孩用纸笔,初中使用电子墨水屏,接下来很快要推出彩色的电子墨水屏,高中阶段则使用手提电脑。

王素:其实不论用哪种方式,采集学生数据、及时反馈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只是发展进程的快慢而已。

话题六:如何吸引更优秀的人从事教师职业

王素:我们之前谈到,通过提高学历提升教师的质量,实际上提升教师质量还有另一种方法,即促进优秀的人报考师范专业或者从事教师职业。

目前是不是最优秀的人都报考了师范专业?以芬兰为例,虽然芬兰教师的工资不是社会上最高的,但芬兰的师资水平非常高。教师是芬兰最受尊重的一个职业,每一个考生都以考上师范为荣,而且芬兰的国家领导人也均为师范出身,整个国家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历史上,我国有一个“中师”阶段。时至今日,很多人仍旧觉得,中师培养的质量非常高。质量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师的课程设置更加综合化,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么另一方面,那时是最优秀的一批人报考了中师,日后也有机会进一步进修。

可见,促进优秀的人报考师范,也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方面。请问您认为,当下有什么方式能够吸引更优秀的人从事教师职业呢?

倪闽景:中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师时代,教师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收入相对平衡,且还有寒暑假,确实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报中师。那时,考大学的人很少,能读中师、读大学的人已经是超一流的,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普及化,像上海市基本实现100%可以上高校,所以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怎么让优秀的人做老师?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在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不一定是北大清华的,普通师范大学里也有一批很优秀的学生投身教师事业。

第一,是否成为优秀的老师,首要是是否喜欢教师岗位。判断真正优秀的老师,不是先看教育能力有多高、也不是看专业技能有多高,恰恰是看其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和学生有多喜欢有多深。我们可以把这成为“师德”。

为什么这是首要的?因为教育是一个良心行业。如果老师缺乏师德,就会歧视家庭贫穷、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前不久,天津一位被评为“最美教师”的老师便因歧视学生被曝光,她的言辞简直匪夷所思,但是这种情况却确实经常发生。

因此,“优秀老师”的概念,并不是指从最好大学出身的人,而是指对教师岗位饱含热爱的人、对学生饱含关爱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谈不上优秀教师。

其次,加之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构成最优秀的教师。

芬兰的师资水平、社会风气,确实值得学习。有三方面特别值得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第一,教师职业需要得到社会普遍尊重。

尽管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教,但从实际情况看,当下是社会对教师最不满意的时期,社会的尊师重教氛围很差。

20年前,我刚成为老师,虽然只是一个“小年轻”,但是家长都非常尊敬,反观现在,老师一批评孩子、家长就在学校闹事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家校矛盾严重。

校闹、医闹,体现出社会没有尊重应当被尊重的职业。教师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因为教育非常复杂,不同的孩子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严厉批评一个学生,可能是帮助该学生发生改变的唯一有效办法。

近期,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众所周知,惩戒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如果通过惩戒可以让学生发生积极改变,教师就可以运用该方法。

我读书时十分调皮,班主任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道,“倪闽景!你这样永远没有出息!”。从此我改变很多,我就想有出息让老师瞧瞧。老师非常精准地把握了我的心理,了解这样的强刺激,会让我努力学习,也了解我不会因为这样的刺激做出轻生等行为。

可见,教育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教师完全不能机械化程序化教育学生。所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其实是对专业的尊重。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二,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对比而言,芬兰的教师无需督导,只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全身心扑在教育孩子上,可以陪孩子玩耍,带学生到处游览;我国教师则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此处提及的“自由”,是指这个内涵。

教师承担过多非教育教学工作,导致教师每日身心疲惫。这样一来,教师一方面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会让教师产生厌烦的心情。

当一个地区教育达到相当的质量后,督导应当减少。家长的监督、学生的监督、老师和老师之间的监督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通过另外的力量督导、推动,这是教育发达的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区域差别还很大,仍然需要加强督导,但主要应该监督政府部门教育经费是否到位,督导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校长、教师是否把体育课、艺术课上足等等,而不是介入课堂监督教师。芬兰教师的幸福便在此处,能够专注教育、做教育该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的教师要减负。教育部发布了很多“教师减负”的要求,但是教师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第三,提高教师待遇是根本。芬兰教师的收入相对比较高,可以有十分体面的生活。

我认为我国教师队伍质量是比较好的,比如有些个别地区因经济情况不好,无法及时发放教师工资,但老师们依旧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教学。PISA测试也显示,我们基础教育水准在全世界排名较好,说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可以的。只不过,教师整体素质离家长们的具体还有差距,另外个别“害群之马”也会影响教师队伍形象。

但是,教师的收入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让教师有体面的生活。20年前,有一名非常优秀的男教师选择了跳槽。我问他,你做得很好为什么要跳槽?他当着我的面哭,“这份工作让我连老婆都讨不到”。可见,教师待遇相对较差。我当时预言,再过20年,我国教师收入将和美国教师收入相当。目前,上海教师收入已基本达成该预言,接近了美国教师的收入。美国教师收入为2-3万美元/年;上海教师平均收入达17、18万元/年。随着教育发展,教师收入应该会继续增加。

判断教师的待遇是否可观,可以观察是否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做老师。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问其他委员,大家认为教师的收入提高了吗?大家的子女有多少在中小学做老师?实际上还是很少的,大部分仍旧在金融部门、高收入部门、大学研究所工作。所以,要为老师不断呼吁,提高相应待遇。福利分房政策已被取消多年,教师必须通过工资买房、生活。提高教师待遇非常重要。芬兰这三方面做得很好、十分关键,也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王素:要想让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全社会应当更加尊师重教、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同时,也应给教师更大的自由,让教师能够更专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让教师更有幸福感,而非在其他事务上耗费时间。还有应提高教师收入,让教师足以拥有体面的、自尊的生活。

做到上述三方面,才能留住教师,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这样,教师队伍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教育也将发展得更好。我相信,倪主任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倪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