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朱永新2021两会手记(五):载入史册的“答卷”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朱永新 | 时间: 2021-03-06 | 责编: 曾瑞鑫

3月5日,北京雾霾,星期五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此前,部分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滚滚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这个时候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

早晨5点15分起床。写新父母晨诵专栏稿。每天早晨为父母写点文字,介绍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的观点,已经坚持7年多了,积累了百余万字。这个专栏仅仅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2亿,讨论人次超过了4.3万。

早晨7点45分,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

人大开幕-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上午9点,全国人大开幕式在代表委员的国歌声中开启。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开幕式。按照惯例,第一项议程就是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并不陌生,已经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和中南海参加过三次征求意见的会议。报告的文本改动的地方很多,许多修改意见得到了采纳。报告的篇幅与以往差不多,但是总理用的是简本,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讲完。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实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作为一名教育学者和“教育党”的民主党派成员,我还是比较关注总理报告中关于教育的信息。其实,2020年中国教育的“答卷”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上线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主要学科春季学期课程学习资源4649课时,秋季学期课程学习资源3803课时,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和各主要学科全覆盖,还在云平台上提供了各种优质专题教育资源,包含防疫教育、品德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电子教材等,为亿万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这场世界规模最大的“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教育实验中,我们新教育同仁也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新教育发起的“云伴读”课程累计观看近50万人次。新阅读研究所开设的CBBY“新阅读 喜说写”抗疫联合儿童说写公益课程,共有26.7万学员参加,提交作业225.9万份;新教育种子计划主办的“飓风的新教育教室12讲”教师培训,共有教师60.2万人次参加,提交感言共计2000多万字;暑期大型公益培训“新教育萤火虫之夏(2020)暨种子教师峰会”的参会教师达到109.3万人次。新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新时代 新德育”全国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八个专场的参与人次达到了31.05万;7、8月份基于新教育十大行动设计的通识培训与提高培训,近10万人次参与研训。江苏海门等新教育实验区在疫情期间的中考、高考成绩,都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

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中,总理提到了“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在“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中,报告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我们知道,劳动年龄人口是社会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范围(一般在18-60岁左右,其中男女也有差异)内的人口,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很有一定差距,但是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所以,十四五期间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前几年两会上,我提出要加大农民工的在职教育,通过奖励学分、购买公益机构、企业和高中、高校的培训服务等方法,就近就便提高农民工素养,其实也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重要路径。但是,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于2021年的教育工作,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总目标,是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公平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从报告的总基调来看,是公平与质量并重的。但是相对来说,公平讲得更加具体,操作性强,质量讲得相对原则,比较宏观。在教育公平方面,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强调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补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同时要求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等,这些都是就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而言的。

此外,报告对于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做了比较全面的部署。如要求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特别高兴的是,这一次“全民阅读”连续8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讲述文化建设时专门谈到,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前两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一开始没有“全民阅读”的表述,我们民进界别组和新闻出版界别组的委员都非常焦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呼吁,最后有惊无险,每次都写进了定稿的《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报告结束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说明》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王晨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不用谢和重要性、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基本思路和推进方式以及主要内容的说明,引起了在场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报以热烈的掌声。

上午10点半,会议结束。这次两会,全体会议原则上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小组讨论原则上控制在两个半小时。实施中会议时间控制得很精确。


11点20分左右回到驻地。浏览今天的报刊。《人民政协报》发表了我的两会手记《“新风貌”与“新成绩”》,《新京报》发表了《在政协提案办理中增进共识也是成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每个提案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教育报》则发表了《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接受中国教育报社融媒体访谈:家庭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的大事》。《未来网》发表的《朱永新委员谈教育培训广告满天飞:如此“烧钱”营销不可取》则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许多网友深表赞同。

下午3时,主持民进界别小组会议,讨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石爱中、左定超、潘碧灵、张显友、史贻云、朱晓进、李玛琳、董玉海、严可仕、杨静华、雷鸣强、郑福田、汤建人、罗永章、张妹芝、张金英、陈贵云、胡卫等18位委员先后发言。

大家认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展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鲜明特色和大团结大联合的强劲正能量,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赋予了全新内涵和使命,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好声音。人民政协在非常之年担起了非常之责,特殊年份交出了特殊的答卷。全国政协的各项工作和基层同志、基层政协都靠得很近,各级政协委员在抗“疫”斗争和脱贫攻坚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政协开展的读书活动,为夯实政协委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委员的能力素质。大家真切感受到,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政协正在集众智、汇众力。

刘新成副主席也作为普通委员谈了自己对于两个报告的体会和对政协工作的建议。他在发言中指出,本届政协一直围绕专门协商机构这样一个新定位,本着使政协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继承、学习、探索和履职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疫情期间推出的读书活动,2000多名政协委员参加,促进了委员履职和政协自身建设,推动协商文化进入社会。当今世界,竞争是长期性的,我们的立足点是包容性的竞争,尊重各国自己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我们在加强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对政协制度和政协运行机制的对外宣传,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民主制度是怎么运行的,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在发言中,委员们也提了改进政协工作的建议,如希望中共中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希望能快速便捷地看到读书活动的精华读后感,政协的读书活动要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要与改善政协的学风、文风和作风结合起来等。

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间没有休息,发言争先恐后,依然是我们小组的讨论常态。会后,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我说,这是她看到的发言最踊跃,讨论最认真,内容水平高的一场小组会。


晚上7点,在驻地的两会直播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就教师亲自批改作业、“教育内卷”、家庭教育、线上教育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新华社的采访很有意思,通过虚拟空间的对话,实现了在同一个场地采访的效果。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亭的电话采访,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劳动人口接受教育年限的问题谈自己的观点。

晚上8点,继续写两会手记。

晚上9点,对正在推进中的家庭教育研究项目,进行了简短讨论。

晚上9点15,跑步30分钟。

晚上10点洗漱之后,突然想起今天手记中缺的一段,继续补充完善。

晚上10点40分,读黄灯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这是去年在很多非虚构图书榜榜上有名的图书,是一位二本院校的老师的教育手记,为我们记录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历程与生存状态。正如作者所说,二本学生是中国最普通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的大地黏附得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晚上11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