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王素云端对话政协委员朱永新:引导游戏企业进入课堂教学是否会成为另一种可能?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21-03-06 | 责编: 曾瑞鑫

两会超话 | 王素云端对话政协委员朱永新:引导游戏企业进入课堂教学是否会成为另一种可能?

今年两会,中国网特别推出了《两会超话》线上对话节目,特别邀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教育专家对两会提案或者议案进行交流探讨。《两会超话》第一期,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与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永新就“未来学校”等教育话题进行了对话。以下为《两会超话》线上对话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两会超话》特邀嘉宾王素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实证的国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未来学校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研究、学校建筑与学习空间研究等。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

朱永新两会提案:

1.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孔子诞辰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2.关于推动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3.关于保障盲人和视力障碍者阅读权益的提案

4.关于完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

5.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提案

6.关于加强我国国际组织人才界定、选拔与管理的提案

7.关于加强中小学项目学习课程建设的提案

8.关于鼓励中国民办学校“走出去”的提案

9.关于在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提案

10.关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自杀自残高发的提案

11.关于制定未成年人游戏国家标准 家校企协同履行监护责任的提案

王素:朱老师,您好!中国网教育频道专门推出了《未来学校》栏目。因为您在未来学校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研究,还出了两本书,所以我们今天想跟朱老师交流几个相关话题。

第一个话题是,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讨论未来教育,这实际上是由整个工业革命带来的。大家其实在反思,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因为您在提案当中也谈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所以想请您谈一谈:生命教育在未来教育的目标当中,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您对于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开展,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和《走向学习中心》这两本书里,我对于未来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构建。其中,我把生命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课程。因为教育本来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没有了,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延长生命,让他生命有长度;拓宽生命,让他生命有宽度;同时提升生命,让他生命有高度,即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和基础性问题。

这次提案里,我们也专门谈及了生命教育的问题。现在的课程对生命的关照不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关照、关心自己的生命?让父母、教师、学校能够更多地关心、关怀学生的生命,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吃饭、怎么喝水、怎么睡觉、怎么吃药、怎么保护自己?碰到各种灾难应怎样去应对?像这样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教给我们的学生。

另外,学生是社会的人,他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有的孩子为什么非常脆弱,碰到一些困难就与父母和其他人产生激烈的对抗,甚至自残、跳楼?因为他们缺乏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这和生命的宽度有关。同时,生命还是有高度的,人是一个价值性的动物,是个符号性的动物,他怎样能够有比较好的价值观、比较好的人生信仰与追寻?这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但这些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不足,所以我特别提出来要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

王素:非常认同朱老师的观点。现在的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建立、价值观的培养不够系统,或者说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看到在《未来学校》和《走向学习中心》这两本书里,您对于未来教育做了很多的畅想。未来的教育,应该说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是一个更广阔的生态。在这种生态中,它涵盖了学校和很多其他的社会机构,而家庭肯定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今天,家长们处在一个极度焦虑的状态,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科学地教育孩子?家长们也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支持孩子?

因为您也谈到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那您觉得在未来教育中,家长本身是否也应该是教育的对象?应不应该给家长提供更加系统的支持?

朱永新: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提出,未来教育中父母叫“王者归来”,即他们在整个教育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未来人们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居家办公将成为未来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这就意味着父母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第二,在孩子成长时,尤其是0-7岁学前的这一段时间,是孩子整个新生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也是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得到比较好的熏陶和教育,他就会有更好的成长。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是接触最多的,必须对孩子有较好的理解。所以,教育父母,是整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他的学校里,孩子没有上学之前,会先用两年的时间对父母进行教育。父母先做学生,然后孩子才能做学生,这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样态。

因为我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所以我也主持编写了一套给家长的系列教材(0-21岁每年一本):《这样爱你刚刚好》。最近我们和广西教育厅在合作,也会为边远区的、农村的父母编写一套适合他们的教材。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里的书房就是最好的学区房。

怎么样帮助父母更好地懂得教育?现在,很多教育问题和父母过分焦虑有很大关系。其实我们知道,孩子本身差别是很大的,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北大清华,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即使孩子上了北大清华,他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所以我提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这些对父母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父母必须接受教育,这是一个教育的常识。

王素:特别认同您的这个观点!目前,家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学习,一种是自我学习,比如家长利用有余时间去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另一种即家长学校。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强制性的,家长可学也可以不学,那您觉得家长的学习是否也需要督促?或者有什么办法能让家长更好地学习?

我曾在网上看到,四川省成都市有一个区执行这样的办法:家长要持证上岗。我相信这个区的目的,是想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即使该区提供了很多好的学习资源,家长也不一定有学习的动力。那么,您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让家长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习呢?

朱永新: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未来或现在的教育改革中,怎样让家庭教育的知识、做父母的知识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初步的解决?据我所知,有一些国家已经考虑在高中开始相关的课程。过去的高中有所谓的家政课,它其实除了做家务以外,带有这方面的功能。教育应该给人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未来,家庭教育的知识应该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里,成为一门课程。这样,除了家庭教育以外,还有基本的家庭知识。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有家庭的概念,也不知道家庭的责任、义务。所以,家庭教育的知识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的一部分。

另一个方面,我们在新教育学校探索“新父母学校”。即,学生进校时,父母同时要进入新父母学校进行学习,同孩子一起来学。这样就能保证父母及时地得到相应的知识与观念、理念的学习。国外有一个叫PTA(即“家长教师协会”)的机构,我认为中国也需要建立新型的家委会,让父母能有更强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几管齐下,我认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王素:特别期待!我觉得刚才您提的建议非常好,首先,课程纳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同时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接受教育、共同成长。

我们下面聊一聊另一个话题,在整个学校教育变革中,教师是核心。没有教师的转变,整个学校教育很难发生转变。在未来教育当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很多变化,过程中还面临着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小学。未来教育是一种教育生态,在教育供给这个方面,学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学校固定聘任的教师只是一部分。我们看到,一些学科、项目已经开始教育供给的社会化,即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甚至一些企业培训的教师,都有可能进入到学校。由此,学校教师的构成会更加多元化,对教育也带来很多挑战。

关于这个话题,您也提出了相关提案。那么,您觉得这种教育供给的社会化会对未来教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朱永新:这个教师的问题与父母的问题一样。父母叫“王者归来”,教师则称“能者为师”。所谓能者为师,第一是教师的来源会进一步多元化。现在,我们过分多地强调师范教育体系的教师资源,其实未来的教师资源会进一步多元化。我们新教育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院,目前正在做艺术学习中心的尝试,未来期望成为艺术课程的资源提供者。这样未来学校或学习中心可以不用配备艺术教师,我们可以提供所有的艺术资源,包括教材、场地等,即由艺术家来做艺术教育。同样,其他课程完全可以应用。比如,北大附中的艺术课程已经开始走艺术家的道路:开设艺术教育工作室,由各个工作室来进行艺术课程的教育。这样能够鼓励社会的精英分子成为教师。过去,简单地通过师范教育训练教师的单一方式逐步会被改变。以体育学科为例,一些优秀的主教练、运动员,可能会成为专项体育教师,针对乒乓球、网球、游泳进行专门教育,比一般的体育教师会更好。当然,体育不仅仅是教技能,还有教育关于身体、心灵、团队活动的其他功能。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教师的多元化将会成为很重要的景观。

我这次两会提出的关于教师性别比例的问题,是针对当下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聚焦于短期性地解决教师结构失衡的问题。未来,它更多要靠市场的主动配置,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精英分子,科学家、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专家,把他们最好的资源提供给教育、提供给我们的孩子们。

王素:特别期待这样一天的到来!这样的话,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会更加专业化,因为教师会更加专业化。比如艺术领域,艺术老师和艺术家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如果说这一批更优秀的人能够进入到教育的队伍中来,能够进入到学校课程,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另一个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关于学习方式。特别是这次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好的认识。当然也有关于培训机构的诟病,但这是另外一回事。疫情促使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程度得以提高,教育不可避免地也是。这种提高其实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将来产生更多在线化的学习资源,将有悖于很多家长的意愿。家长特别不喜欢孩子用终端,担心孩子会玩游戏。而且网游开发行业十分火热,有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这个问题,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我们也特别期待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次您也提了相关的议案。那么,除了对学生的保护,您觉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引导游戏企业将激励机制更好地用于课程教学上来?未来,游戏化的教学,或者自适应的学习将成为趋势,那是否能让我们的学科比如数学变得更有趣?一种方式可能是以通关、打怪,闯关成功即数学毕业的方式教学,还有一种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其中软技能的评价目前并不太好操作的。

其实,在游戏即虚拟教学当中,如果学生能组团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对学生合作、创新的情况有更好的过程记录。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您觉得是否有可能更多地去引导游戏行业进入教育?为教育服务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开发商业游戏,且导致学生的沉迷?

朱永新:其实现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学习型的游戏还是越来越多了。那么,学习的游戏化,或者说游戏化的学习,我相信它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样态之一。因为人总是有游戏精神的,游戏也是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否则儿童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所以将游戏往学习化的方向引领、做学习化的软件是很好的方式。我在上面提到的两本书里,也介绍了国际上的探索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相信这条路一定能走得通,是可行的。不要简单地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当然,目前在商业化游戏的浪潮之中,在孩子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有更好的游戏管理?我这次两会也提出要建立国家标准,其实都是规范企业、学校和整个游戏行业非常重要的方法。其中,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提升中小学师生网络素养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让他们离开终端、手机,是不现实的。无非就是将这些事物作为工具,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使用。其实,电视机产生以后,每一次新的技术进入教育时,教育都面临过类似今天的命运。但是,事实证明,它们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怎样让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能够有更好的网络素养?能够懂得更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懂得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能够学会自己控制上网时间?这些是比较紧迫的任务。

王素:当下,这也是所有的家长和学校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希望跟您交流的问题是,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结束,下一步便是进入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肯定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对于未来学校还是未来教育,很多人的认识存在偏颇。他们会觉得,只有城市学校、有钱的学校才能建设未来学校、推行未来教育,认为这件事与乡村教育毫无关系。

我想请您谈谈,您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与乡村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朱永新:未来学校,同城市或者乡村是没有太大差异的。首先,它是一个教育理念,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这是未来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如果把它理解成用先进的技术去培养适应旧时代的人,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未来社会不需要传统教育培养的在生产线上简单操作的人,而是需要有创造性、有团队精神、有成长的正能量等等的人。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与城市、乡村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当然,未来社会离不开适应未来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国家在推进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去提供城乡一体化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目前,乡村得到的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太平衡,信息鸿沟依旧存在。因此,乡村迫切地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设计,建立国家平台,为边远地区、为农村、为弱势人群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年,我在两会上提出,给边远地区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补贴流量、免费上网、提供学习资源的便利等,都是消灭信息鸿沟的措施。

可见,从本质上来说,未来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城乡是一致的。因为它是基于信息化社会、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大平台的教育。越是如此,越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越是不依赖于单独的校园硬件和学习条件。

王素:您的这番话可以澄清很多人错误的迷思。我也特别相信,在未来,除了政府给予乡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技术赋能也可以帮助乡村教育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