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网小记者 > 活动资讯 >

苏州外国语学校中国网小记者们提交了一份“项目式学习”寒假作业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3-02 | 责编: 罗天林

今日雨水,预示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美丽的苏外等待着大家的回归。

假期没剩几天,苏外师生做着各项准备,苏外学子的第一份“项目式学习”寒假作业也已递交。寒假正值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眼里,年总是包含着特殊的含义。围绕着“年”,苏外中国网小记者们走出家门,和老苏州们聊起了记忆中的年味,不仅是一次实践采访的机会,更是一次难得的主题学习机会,孩子们在采访中了解年俗,感受年的今与昔,感受社会的变迁,祖国的强大。

探年俗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隆重的节日。腊八节是新年派来的先行兵,腊八一来,春节的鼓点就由弱渐强,越来越紧密地敲响,你就知道,新年进入了倒计时。在过年的筹备中,苏州,这座充满仪式感的城市,当仁不让地走在了先列。“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关于新年的诗词不少,我们知道的新年的习俗也很多。那苏州的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吗?以前和现在过年又有什么区别?五(3)班施以言和四(1)班徐艺瑄与老苏州们聊起了苏州的年俗。

说起苏州人过年那些事儿,施以言的太爷爷打开了话匣子,从腊八粥说到“廿四夜“的“送灶”、“祭灶”,再到自制年糕、祭祖、喝“元宝茶”、迎财神,一直说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太爷爷饶有兴趣地向她介绍起了那个年代的元宵灯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观前、山塘街都是不错的选择,和现在一样的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灯光璀璨中,苏州人的新年也在这里结束啦。

徐艺瑄采访的邻居肖爷爷聊起了小时候买年画的故事,“我小时候还会贴年画,不是现在这种纸做的,是木头的,桃花坞的最好,小时候买年画我都要缠着大人带自己一起,这样就可以挑到自己喜欢的图案。”肖爷爷说到。在采访中,徐艺瑄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淑女四班廖知安的爷爷告诉她,吃年夜饭前要先祭祖,这个传统是永远不变的,他向她介绍起了祭祖过程,桌子上烧了一大桌菜,点上蜡烛、香,再准备好用红袋子装上的像“元宝”一样的纸钱。

苏州本地人有很多过年的传统习惯。这个春节,英特四(1)班刘涵专门去震泽古镇体验了一下吴江的三道茶。她一边喝茶一边听店家介绍这里头的学问。头道茶叫锅糍茶,当地方言叫“待帝茶”。开水冲泡好的饭糍茶,如白云片片,梨花朵朵,满屋生香,软而不烂,香甜适口。第二道是熏豆茶。里面除了少量的茶叶,更多的是佐料。有熏青豆、芝麻、紫苏、萝卜干等等。颜色多、味道多。最后一道就是清茶了。甜蜜的锅糍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先甜后咸再淡”,乡土气息浓郁,让她这个新苏州人体会到了苏州本地人正月里最正宗的年味。

聊年味

作为一年中最喜庆隆重的时刻,大年三十是最热闹的,除夕年夜饭也是每个人过年最期盼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夜饭也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小记者们和采访对象聊起了他们那个年代的年夜饭。

五(6)班黄梓轩采访了爷爷,爷爷告诉他,“小时候最期盼春节了,一入腊月,生产队杀猪宰羊,包饺子,炸肉圆……年夜饭上,‘盐城八大碗’是必不可少的菜肴,红烧肉圆、芋头虾米羹、鱼……样样都是‘好意头’。”

三(1)班卞艾雨采访的宋奶奶来自唯亭,她告诉小记者,以前过年,单位会发鱼,她会把鱼大部分做成咸鱼,留一部分做爆鱼,除夕年夜饭上拿出来,到了那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少不了肉、鱼、蛋饺、如意菜。如果家里有人年纪逢3、6、9,初一早上要吃面和皮蛋,寓意避祸和添寿。

英特四(2)班汤丛华走进苏州小巷,采访了几户地道的苏州人家。其中一位热心的姚阿婆告诉她,“苏州人的年夜饭菜品丰富且讲究口彩,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豆芽叫‘如意菜’,青菜叫‘长命菜’,都不能叫错,放在一起叫合家欢,另外全鸡、全鸭、全鱼、暖锅也不可少。虽然现在都去饭店吃年夜饭了,但是这些菜还是要有的。”她还告诉小记者,家里人会在年夜饭里偷偷放荸荠,称之为挖“铜钿”,也是类似的寓意,一定要吃。

如今,虽然年夜饭也有了N种形式,但一样的是丰盛与家的味道。

谈变迁

在采访中,小记者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粮票、找裁缝做新衣、一起等春晚等那个年代的过年故事也让小记者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发展。

英特五(1)班的李悦嘉来到竹辉社区,对老苏州们进行了采访,他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过年方式真是发生了不少改变。张奶奶告诉他,计划供应时代,大家是要凭票去领取食物的,买新衣服只有新年才有,换上新衣服后,她总会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一句“新年好”能换来一个大红包,那个年代压岁钱一般是几毛钱,如果拿到刚从银行里换来的崭新连号一元纸币,光是摸着就给人满满幸福感。

AC三班胡慕与一位地道的老苏州徐步芳爷爷聊起了年味的变迁,聊着聊着,他也了解了时代的变迁。徐爷爷告诉小记者,小的时候最盼望过年,过年就有新衣服穿了。“当时穿的衣服颜色样式可比现在单调多了,但大家都很期盼,不管如何,大人总是会想办法在年前做一件新衣服给我们。”除了新衣服,徐爷爷还回忆起三十年前的春晚,那时有电视机的还是很少一部分人,大家聚在一起看,很是热闹。

五(5)班的戴文增弘一家每年过年的传统项目是登高远眺,寓意着新岁进步,更上一层楼。初一早晨8点,她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登上了花山。一路上,爸爸妈妈向她讲述起城市的变迁。

四(4)班的钱梓涵来到桐泾公园进行了采访,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向他讲述他眼中的社会变化,“以前买年货都要去外面买,现在一个手机就解决了,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但我们还可以用科技手段来享受放烟花的乐趣。”

来自台湾的海(5)班苏心若水今年留在了苏州过年,趁着假期,她也与老苏州聊起了过年的今与昔。

教育即生活,一年又一年,虽司空见惯,但透过这些最平常的生活,让学生们自己去感知,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