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成都武侯:彰显教育技术科研新作为,助推教师成长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杨 | 时间: 2021-01-25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25日讯(刘杨)全面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续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学校“微改革”创新项目,并创新建立了教育技术科研骨干班,通过“理论+实践”、“集中+自组织”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不断提高区域教育技术科研主力军的理论支撑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智慧教育建设。

 

“教育技术科研骨干培养是健全武侯区教育即可科研体系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关系到区域教育技术科研的整体提升,学员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凝练智慧、涵养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武侯区教育微改革项目教育技术科研骨干培养第二次集中培训会上,武侯区技装中心主任阳涌总结成绩、找准问题,以实际措施为出发点,为项目发展指明方向。他表示,作为一项骨干培养计划,学员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组织学习的效益,保证培养成果的总结和提炼,认真完成各项培养任务。

会上,课题立项、分组活动优秀的两组代表学员还分别进行了经验介绍,小组对高水平的教育技术科研理论再次深化认识,并结合武侯区智慧教育建设和“五育并举,百舸争流”的教育举措,指出课题项目应是系列化、持续性,责任清晰地开展,确保课题项目研究的有效性。

 据了解,武侯区教育技术科研骨干班于今年6月正式开班,在力求强化区域教育信息化科研支撑能力,引领智慧教育发展行动,促进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主旨下,成绩斐然。2021年,武侯区省级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达到16个课题立项,其中8个来自骨干培养项目学员。目前,骨干培养项目73%的学员担任了课题主研,体现了项目学员开展教育技术科研的意愿,也具备了主导教育技术科研的能力。

 以研促教,百舸争流

成都市晋阳小学李绪美:学校一直鼓励老师们借助课题研究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实战,从点到面、从课后社团到面向全体学生,从校本课程开发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努力建设更加丰富、完整的学校课程。目前,通过运用STEM模式,学校成立了“家庭科学实验室”、“蜀绣艺术团”、“书法社团”等50多个项目社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黎琬琳:教育科研中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员态度更加严谨,在面对教育教学、学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时,大家逐渐养成了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去研究和解决。同时,在课题研究时会接收到很多的来自专家、团队内其他老师的经验和观点;参与培训、查阅文献、研读著作、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习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课题研究时会接收到很多的来自专家、团队内其他老师的经验和观点。这些都促使一名科研型教师,不断反思和自省,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杨雯:在参与的《基于双师课堂的中小学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中,针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将线上教学和教师课堂上的现场教学相结合。首先,利用线上智能教学平台来改变传统的编程教学模式,提供不同难度的进阶学习,平台系统还能自动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其次,在平台上做编程的练习时,学生的正确率,操作时的迟疑,操作时长,甚至编程语言的使用习惯,都会被系统有效的采集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高效的学习方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汤妙:通过武侯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建设与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区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师生对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及人工智能教育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武侯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王泽敏:借着课题研究与“师资基地”的助力,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项目组。并结合自身优势项目,大胆尝试着将常有的十余个人工智能课程都开展了起来,同时采取“教学—特长—竞赛”一体化的“梯队式”培养模式,教学活动全程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