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眉山青神学道街小学依托基地实践教育,走特色劳动教育之路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高显俊 | 时间: 2021-01-08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8日讯(高显俊)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确立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简称“三会”)育人目标,比联合国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简称“四会”)早八年。在实施“三会”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城区学校在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劳动服务意识、自理自护能力、农事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锻炼平台,需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补缺失、提素养、强能力。1994年,在离县城学校7.5千米的白果乡官厅坝村,创建了当时全国第三家、西南地区第一家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995年2月起,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期到基地开展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已接待校内外学生60000余人次。26年不间断探索,围绕“七个方面”,走出了素质教育的一条特色劳动教育之路。

 “清晰明确的育人目标”。基地以培养学生“三会”劳动素养为目标,即在亲身劳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由小到大的基地建设”。26年来,基地的发展从未间断,面积从最初的十余亩,扩展到现在的300余亩,总投入1600余万元。现有和乐园、生活区、天河沟、拓展区、水保园等五大园区,四十余处活动场所。

 “保障有序的基地运行”。学校围绕师资、制度、经费等做好保障,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转。

 “契合实际的课程建设”。校本教材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融入地方特色,从认识了解、动手操作、创新实践、家庭延伸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形成了该校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先后编写了《劳动》《陶艺》《竹编》《水土保持》《气象》五套校本教材。

 “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以劳动教育为中心,不断丰富活动课程,现已形成“往返步行,风雨无阻;衣食住行,生活自理;集体生活,学会协作;农事劳动,体验艰辛;参观访问,增长见识;文明尚礼,传承美德;走进自然,保护环境;应急演练,增知强能;自主活动,寓教于乐;非遗课程,传承文化等“十四类八十余项”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家校合作的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设置劳动菜单,学生通过自选或竞聘确定劳动岗位,自觉开展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家长定期向学校反馈劳动情况。学生将基地习得的劳动技能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自身的劳动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效明显的教育效果”。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填补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空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一条新路”。表现在:学生核心素养明显提升,学生劳动观念、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得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高,顽强意志得以磨练。做研结合成果丰硕,基地实践课题《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机制与功能研究》获首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二等奖,《知行合一的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策略研究》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叁等奖,基地先后创建为“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教基地”、“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实践教育名扬全国,基地先后承办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夏令营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四川万名青少年夏令营主营活动、四川省少先队工作现场会、四川省陶行知学会年会,四川电视台、人民网、搜狐网、中国日报网等二十余家媒体对基地实践活动作过专题报道,四川电视台两次赴基地拍摄专题片。

 据介绍,近年来,1个国际联盟组织、12个国家级部门、20余个省级部门、30余个市级部门、40余个县级部门,共计80余批1300余人次到基地考察、调研、指导、学习。全国有两百余所学校的校长先后走进基地。2020年,基地实践教育经验分别4次在省级活动中交流,实践基地被评为四川研学实践系列标准“全域研学试点基(营)地”,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