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征文】我与中国人在特殊时期共同战“疫”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索克兰 | 时间: 2020-12-24 | 责编: 曾瑞鑫

[编者按]在这个开局并不顺利的2020年,我们经历了痛苦、恐慌、感动,有过泪水、有过欢笑。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时,所有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居家隔离”、“健康码”、“上网课”、“直播带货”,一个个新鲜的词汇,正逐步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工作模式和学习习惯。

旨在记录来华留学生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度中不平凡的经历,促进不同国家青年一代的人文交流,展示各国来华留学生风采,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的“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来华留学生的积极响应,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中国网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官方网络媒体支持单位,特刊发部分获奖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三等奖作品《我与中国人在特殊时期共同战“疫”》

【柬埔寨】 索克兰 清华大学

疫情期间,我留在中国。

清华园早晨鸟叫声优美动听,我每天起来都要看一眼疫情实时数据。疫情是人类的敌人,我身边的人从未谈论这次疫情该由谁来负责,该由哪国来承担,我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的抗疫过程中。我们讨论的话题往往围绕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疫情防控以及14亿中国人如何共同战“疫”,等等。疫情暴发这四个月以来,我发现中国抗疫之所以取得巨大突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和“中国科技”这两个因素。

秋季学期课程结束后,我回到福州市看望老朋友。1月中旬,病毒突然来袭。在校外旅游的我对此深感担忧。那时,我收到了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老师的电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那句叮嘱:“一定要时刻与学校保持联系!”学校的牵挂顿时让我倍感温暖。两天后,我买不到口罩了,迫不得已向一家饭店老板求助,想从他那里买一些口罩,老板爽快从抽屉里拿出了5只一次性口罩给我,摇头对我说:“小伙子拿着吧,不要钱。”曾经频繁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在那一刻又冒了出来:“我是中国人!让我来吧!”后来,我顺利从福州坐高铁回到了北京。归途中,我随处可见忙碌工作的警察叔叔和志愿者,他们特别辛苦,但一点儿也没把这种辛苦流露在脸上。列车上很多座位都空着,多个关卡严格要求测量体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和决心。回到清华,我被安排到单人宿舍隔离,隔离结束后,有一天我出门忘记了戴口罩,走到楼下,宿管员碰见了便负责地提醒我:“同学,出门记得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哦。”心系学生的学校老师、乐于助人的饭店老板、甘于奉献的警察和志愿者,这些就是我亲眼看到中国人齐心战“疫”的最好写照。在艰难时刻,这些品质更加凸显出来,我发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问题意识最强的民族。

值得思考的是,2020年年初人人都为中国的疫情担忧,现在,全世界都在向中国学习。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中国人的努力,我想第二根源是来自“中国科技”的力量,中国背后有“千万个中国科学家”在给予着强大的支持。

疫情期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如何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仍然坚持科研。以清华大学单思思学姐为例,在5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以“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为主题报道了她的故事。疫情暴发以来,单思思学姐104天无休息,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五一假期时,她仍天天泡在实验室做科研。中国科学家为何如此拼命呢?答案是“为人类做贡献”。我们见证了中国在十天内建成了能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短短几天时间解决了全国性的口罩紧缺问题,互联网教育带来创新教学模式,等等。正如习主席所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此外,在国内疫情比较稳定后,中国还向许多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赠送医疗物资、传授中国抗疫经验等。这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这些我与中国人在特殊时期共同战“疫”的点滴故事,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我也会力所能及地把这些美好的故事传播下去,让世界知道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最后,我想用一句话赞美我深深热爱着的中国——“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阴霾总会散去,光明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