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追忆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情永久 境永存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12-21 | 责编: 刘佳

■南通师范原校长 朱嘉耀:

李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对于李老师的辞世,我和大家都十分悲痛。认识李老师算起来已六十多年了。1958年我上高二,李老师女师毕业,我们同时被选入南通参加江苏省第四届运动会的集训队,她在女子排球队,我在手球队。后来李老师和刘锬老师结婚,入住官地街,我住在街南头,李老师住在街北头,偶尔街头巷尾得见。再后来,我到南通师范工作,由于通师和二附的渊源,更由于李老师从事语文教学改革的吸引力特别是情境教育的魅力,没少向李老师学习、交流,也没少请李老师到通师讲学、作报告。2006年,我到导师团工作,李老师是领衔导师。前两年,李老师又几次约我参加情境教育研究所的一些研讨活动。直到李老师入院那天的上午,她还与我通话交流。六十余年的交往,让我受教良多、获益匪浅。对李老师的离去,我倍感悲痛。

陶渊明在其拟作的《挽歌》对人的离世之后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生死观。但是对李吉林老师的逝世,我们无法如此豁达。一年来,不见她的亲人,还有她的学生,她的同道好友,乃至无数的教育人都还没有脱离悲痛。如果说歌唱的话,他们心中仍然会诵唱着李吉林老师的教育诗,为李老师建立的教育丰碑而歌赞。李老师没有托体于哪处具体的“山阿”,她托体的是中国教育的名山,并已在其间镌刻了她的名字。

这样说并非夸饰与虚言,因为我认为李吉林用她的教育人生为“教师”这个有尊严的职业树立了光荣的典范。

李吉林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教师职业人格典范。呼唤全面和谐人格的当代教育,呼唤着有完整人格的教师。而李吉林老师堪称当代教师的人格典范。李老师不仅具有卓越的认知品质、能力素养,而且具有卓越的人文品质,她的无与伦比的教育情怀、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审美精神,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尤其是她的精神更令人敬佩。在我参加的几次讨论中,凡谈及研修活动的运作模式,李老师都是坚决否定任何带有商业经营方式的运作模式。这不只反映出了传统文化人不沾财的风骨,更彰显了她的奉献精神。

李吉林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典范。对已成为杰出的儿童教育家的李老师来说,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她确确实实用她的光彩的教育人生诠释了一名教师是怎样走向光辉顶点的。终其一生,李老师一直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吸纳提高,不断地总结升华,不断地创新与发现,不断地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走上了教师和教育家的顶点。

李吉林老师是当代作为思想者的师德典范。马克思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当代教育呼唤有思想的践行者去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李老师既是一个躬耕不息的教育践行者,更是一个基于实践、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并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积极而深邃的思想者。她从情境语文教学法推向具有世界意义的情境教育就是一个作为有思想者的践行者的典范。

我们缅怀李吉林老师、纪念李吉林老师有许多原因,有许多故事,有许多细节,但我最想说的是她一生为我们、为南通教育、为中国教育树立的风范。愿这种风范激励无数的教育人,以慰李老师在天之灵。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爱华:

李老师离开已整整一年,但,我知道李老师永远在我的身边。李老师温暖的话语时常在耳边响起,跟随李老师前行的情景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早晨,我早餐蒸鸡蛋时用的是李老师八九年前送我的蒸蛋器,她曾跟我说:“早上饱,一天饱。”

秋天,我会从柜子取出一件厚厚的蓝青色中袖毛衣外套,门襟上红、黄、灰、紫、蓝色五粒木质大纽扣很别致,常常引起身边人的关注。我告诉人们,这外套是李老师跑了几条街买了送给我的。李老师曾跟我说:“你以后不要穿黑色的衣服,孩子们喜欢五彩的颜色,我们做老师要穿惹孩子们喜欢的。”

冬天的夜晚,我有时挑灯夜读,时间坐久了脚冰凉的,于是我就会搬出暖脚器,那是李老师六七年前送给我的。也许李老师不想让我像她那样经历无数的寒夜,她想为我驱走寒冷,带给我温暖。

是的,李吉林老师就是这样温暖的人,她也用温暖的方式传播着她创立的情境教育。

2005年春天,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邀请李吉林老师参加全国苏教版教材培训会做专家学术报告。我陪李老师一同前往。到了苏州汽车站,我建议乘坐三轮车到宾馆,李老师仿佛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知音,欣喜不已,她说:“三轮车敞开,速度又慢,可以不着急,欣赏沿路风景。”于是我们一老一小,肩并肩手挽手坐在三轮车上,流连在江南古镇的大街小巷。我望着李老师,她像孩子一样地看呀看呀,看白墙黛瓦,看流水人家。

2006年初夏,《李吉林文集》八卷本首发式在北京举行,李老师邀我参加。出发那天早晨,我兴致勃勃赶到通师二附,送我们的汽车停在校门口,李老师坐在车上,她大声招呼我:“爱华,快来!”我上车欲往后坐,李老师一把牵住我的手,拉到她的身边坐下,我就一直坐在李老师身边。上了火车,我在过道里休息,蓦然感觉有一束光照着我,我回过头,遇到了李老师含笑的目光,李老师说:“这孩子脱俗,我喜欢,这徒弟我收。”其实,李老师怎知道,我一直默默地在心里以她为师。1987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乡下,却拥有她全部的教案、课题报告等最新研究成果并奉为至宝。它是在二附任教的表弟第一时间带给我的。我在乡村一隅就照着李老师的教案上写的那样去上课的啊!我学着李老师在黑板上画燕子;用积攒的工资买下了一整套《世界名曲》的磁带,带上自家的录音机到学校,播放音乐请孩子们闭上眼睛练想象;范读课文《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得孩子们的眼泪潸然落下……我研读过李老师课题报告的字字句句,研读过李老师说话时的每一个语气神情,更研读过李老师锐意改革的勇敢的心!

李老师的温暖也给了她周遭的一切生灵。她们家养了大概有三四只猫,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年四季,花果飘香。2008年春节正月初五,我去官地街给李老师拜年。临走时,李老师送我到门口,我指着门口的一丛昂扬的翠竹,李老师笑着说:“今年下大雪的时候,雪整米厚的,把它压倒在地,严严实实地压住了。雪过天晴,雪水融化,这竹子慢慢地抬起头,伸直了躯干,没有折断!”我望着李老师,她接着说:“竹子有韧劲,不屈不挠。就像过去我被整,有人把我的头往下压,一直压到地上,叫我低头!我就是不屈服。后来我终于抬起了头,从头再来!”那一刻,站在我眼前的李老师仿佛就是那翠竹,“千磨万击还坚劲”。我不知道李老师最喜欢哪一种植物,也许她爱夏日里芳香的兰花、淡雅的木蔷花,也许她爱攀援的爬山虎,但我确信,那凌云青竹坚韧不拔、襟怀若谷、超然独立的君子之道,一定在她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在那个冬日以后,在一个小院里,一老一少面对着一丛翠竹,谈教育,谈人生,这情景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永不磨灭!

李老师更把情境教育的温暖传递给了成千上万的南通小学语文教师。从2007年开始至2016年,每年暑假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都要举办南通市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李吉林老师嘱我协助她,前前后后大约十年时间。每次培训,李老师亲力亲为设计课程,其中必有观摩她执教的示范课。2013年,李老师选了自己执教的《萤火虫》一课。那天下午,学员们饶有兴致地观摩了精彩教学后,李老师对我说:“爱华,明天你评课。”当时我怀疑耳朵听错了,盯着李老师看了一会儿,李老师又重复了一遍。我毫不犹豫又诚惶诚恐地答应了,毫不犹豫是因为害怕推辞李老师会失望,诚惶诚恐是因为我是无名之辈。众所周知,历来都是知名的大专家对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教学做评论的。我一夜无眠(第二天还要评课还要主持活动,好在年轻),认真梳理了李老师情境教育理论,仔细揣摩了李老师《萤火虫》这节课的思想精华。第二天,李老师坐在会场听我整整评了一个小时,培训一结束,李老师充分肯定了我对情境教学的理解与把握。李老师为情境教育传承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提携后辈。她曾推荐我代表她担任教育部首届新课程优秀课例评委,我有幸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交流;邀我在南通市情境教育培训会上执教公开课《麦先生的旅行》,在百忙中赶来听我上课,鼓励我站到前台去;中国教育学会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成立大会第一期推广会上邀我担任评课嘉宾,做情境教学研究的专题汇报。

2015年我跟李老师提议组织开展情境教育优课评比活动,李老师欣然同意。课堂上选手们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技艺,充分体现了情境教育“三线同时起步”的理念,呈现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核心思想。李老师听市教育局领导称赞选手们的课精彩,她满心欢喜。那天比赛结束后,已是中午12点钟,李老师不急着赶回家用午餐,偏偏要去宾馆餐厅看望全体选手和与会代表。她坐在我的小电瓶车后座上,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我,小小的电瓶车载着我们一老一少欢快地穿梭在街道上……到了餐厅,李老师的到来令代表们惊喜,大家对传承情境教育的热情更加高涨。

都说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育的思想润泽了儿童的语文学习,情境教育的理论丰盈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受情境教育思想滋养的学生就是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

情永久,境永存。李吉林老师和她的情境教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通师二附幼儿园园长 邵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李老师于去年7月18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钟爱的珠媚园,离开了她最眷恋的儿童,到今天已经是整整一年了。回眸过去的一年,李老师离去的痛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二附人的心中,而李老师留下的情也牢牢地系绕在每一个二附人的心间。今天我们缅怀李老师,学习李老师,就是从她的人性光辉中领悟人生的意义,探寻教育的真谛。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李老师一直把根扎在实践的土壤里,她把课堂当作辛勤耕耘的希望的田野,永远站在教育教学的现场,让教育现场成为教育的情境。李老师长期关注着我园的情境教育课程的建设,不止一次地来到我园课改中心,躬身和老师们研讨,悉心为老师们指导——《幼儿园是我家》《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和风筝一起玩》《我爱水》一个个鲜活的活动案例使老师们受益匪浅,让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李老师还曾多少次走进我园,微笑着和老师们促膝谈心,她把对年轻教师灵魂的塑造、品行的雕琢、教艺的锤炼、生活的关怀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项事业。李老师曾说过:“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她又何尝不是把种子,播撒进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里呢?

李老师说当代中国好教师应该有大情怀,对儿童的大爱情怀已经成为她人格的核心,她爱儿童,爱得真挚,爱得深沉——田野里,大树下,小河边,山坡旁,那日出日落,那花开花落,那晨雾暮霭,总能看到她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探究的身影。为了开展低幼衔接的探究实验,李老师一学期中曾32次走进我园大班,为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的生活做准备,她和大班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以讲故事、说儿歌、做游戏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引领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的拼音大世界,说说唱唱跳跳玩玩:“春天的雨,毛毛雨,沙沙沙;夏天的雨,雷阵雨,哗啦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兴趣十足,享受着游戏与学习的快乐。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要说的,也是我真切体会的。一个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会在她生前身后都充满于这个世界的。李老师永远为儿童的学习追寻的教育初心,永远为儿童的梦想添翼的教育理想,永远做至真、至善、至美童心的呵护者的教育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学习、传承。“化一片吉光,育一座茂林”,敬爱的李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情境教育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施建平:

在李老师的徒弟中,我跟李老师学习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一直到2019年,一共39年,几乎经历、见证了李老师探索情境教育的全过程。在所有的徒弟中,我听李老师的课是最多的,有两年时间我在李老师班上跟班学习,李老师上的每一节课我都听,算来应该有三四百节。我也是受李老师教诲最多的,不谈平时的指点,李老师直接指导我上的公开课就有20多节……因为有李老师,因而在漫漫40年的从教路上,我也就成了教师群体中最幸运的一个。

在李老师离开我们的这一年里,我们研究所的老师们天天在李老师工作过的地方学习、研讨,很忙碌,很充实,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我想那是因为李老师不在了,我们缺少了精神上的依靠,情感上的依托,学术上的支撑。李老师的办公室我们原封不动的保留着,隔几天我们会将李老师的办公桌椅擦拭一遍,仿佛李老师还会来办公室里读书、工作。

在李老师离开我们的这一段时间里,身处李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时常在想,李老师为什么能创造中国教育的传奇,我们应该向李老师学什么?今天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跟随李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蓬勃的精神气象。

第一点是关于“变”与“不变”,就是变化的世界,不变的热忱。李老师创立情境教学正值改革开放元年,到2019年共41年。围绕一个专题持续探索长达41年,这在全国中小学界是极为罕见的。我想李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与研究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改试验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在变,但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情境教育的执着却始终没有变。40年里,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绕“情境”这条脉络,孜孜不倦地探寻,研究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过。我想,无论是谁,如果怀着满腔热忱认准一件事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持续不断地去做,怎么会不成功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就是身处变化的世界中要有定力,也就是——变中寓定。

第二点是关于“向下”与“向上”,就是向下沉潜,向上飞扬。这是李老师在研究情境教育时呈现出的两种“姿态”。这两种姿态虽不相同但却密切关联。沉潜是飞扬的基础,“潜”得越深,才能飞得越高。李老师坚持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探究儿童学习的规律。她自己留下来的优秀课例就有近百节,在年近70时她还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在自己不再上课后,她经常走进年轻老师的教室听课,去世前一年她还进课堂指导徒弟上参赛课。学校开展主题性情境活动她总是亲自策划,亲身参与。正是因为李老师有了这样的“下潜深度”,才有了她350篇论文的发表,才有了30本专著的出版,才有情境教育研究的不断突破,才会在2014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次次的“深潜”,带来一次次令人惊艳的跃升。李老师的情境研究告诉我们,理想的研究状态应该是——静水深流。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坚守”与“突围”,也就是守望传统,开拓创新。任何一项研究的推进都会经历一些关键期,情境教育实验的推进也不例外,比如,如何将情境教学发展为情境教育,如何将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课程,如何将情境教学深化为情境学习。每当研究进入关键期,李老师总是潜心钻研,大胆开拓。她特别重视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书籍李老师都研读了十多遍,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潮流的教育之路。这对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的启发就是——根固木长。

第四点我想说的是教师与儿童,李老师身上表现出一种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师者情怀,飞扬童心。作为教师,李老师热爱事业,关爱儿童,提携后学,具有一个卓越教师的高尚情怀。但李老师特殊的地方是她始终葆有一颗童心。在她的文章里提得最多的词就是儿童。在65岁时她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长大的儿童》。她常常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她说:“孩子的眼睛是通往童话世界的门扉,我常常‘倚在’这神奇的门扉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呀!”平日里,她常常会有孩子般的行为和想象,她说,“夏天来了,我仍然像往年一样,从街上买回两只蝈蝈,听着蝈蝈的歌声挑逗起蝉的鸣叫,哈,它们对歌了……”,在学校的童话节上,年近七旬的她还特地扮成松树爷爷和同学们对话……因为她时时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揣摩儿童的所思所想,所以在李老师身上表现出了一种特殊气质与人格特征,那就是——大师童心,可能也不仅仅是教育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等等也是如此,真正的大师往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第五点我想说的是德性与学问,也就是修德养性,科研精进。做人与做事表面上看好像是两回事,但其实是一回事,做事归根到底在于做人。看李老师,大家很容易关注到她在教育研究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她为中国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但其实这一切与李老师的为人密切相关。李老师注重所做事情的精神意义,她创立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儿童快乐高效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大家也都知道,李老师与许多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都有交往,她与华师大四代学者持续40年交往的故事更是成了一段佳话。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关心、研究李吉林和情境教育,这在教育研究中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那是因为李老师的谦虚诚恳。有人说,做事要如山,坚定不移,做人呢?要像水,放低姿态,因为这样你才会变得宽广。关于做人与做事,我想李老师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人诚事成,两个cheng,一个是诚恳的诚,一个是成功的成。我们都说天道酬勤,那么人道呢?人道酬诚。

第六点我想说本土与世界,也就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李老师多次对我们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情境教育的专著还能出英文版,一下子出三本,向全球发行。我想这可能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绝无仅有的。那么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为什么能走向世界呢?一方面,是因为在情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李老师非常重视学习国外教育家的先进经验,比如她提出的野外情境课程就是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的启发。另一方面呢,是因为李老师特别重视培植和强化自己的个性,从民族文化中寻根。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使情境教育拥有了一种“东方气质”,就像人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情境教育被中国教师广为运用,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还是走向世界,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道正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