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校长智库 >

李冬:培养生态文明思维,是新时代校长新课题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0-12-18 | 责编: 罗天林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文明形态正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为基础,产生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形态;以复杂性、混沌理论为代表的新科学、新范式,连同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等科技,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必然地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具复杂性,极端不确定。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种文明形态内在地规定了一种与之相应的思维,如农业文明内在地规定农业文明的思维,工业文明内在地规定工业文明的思维。新时代同样内在地规定了与之相应的思维——生态文明思维。新时代的校长,要提升自身素质,培养生态文明思维,方能在迅猛变化、纷繁复杂的环境里,为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好方向,建设好课程,解决好问题。

人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反映,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反映,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所规定的思维;由于并包含着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思维又可以称为共同体思维。

生态文明思维具有五个特性:分别是整体性、联系性、自动调节性、底线性和开放性。在此特别说明整体性生态思维、自我调节性生态思维、底线性生态思维。

第一,整体性生态思维

整体性生态思维,即把不同的事物(包括人类本身)放入一个整体中来考察研究,研究其整体特点、整体功能,让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优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思想,都蕴含着整体性生态思维。

校长要用整体性生态思维来建构学校课程,使学校课程具有整体性特征。课程承载着整体育人任务,一方面综合整体反映宇宙人生、人类社会的经验智慧,一方面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旨归,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素养齐全的人,使学生在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等维度上综合发展的人。课程是一个教育要素与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整体,即由学生、老师、教材文本、现实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构成了一个结构化整体,兼顾了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与提高,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单元,每一项任务,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其结构的整体性。

第二,自我调节性思维

自我调节性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事物的自我调节本性,一方面在一定的自我调节限度内施加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给予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感空间——即自由度、回旋余地,使事物内生地、自动地自我调节,发挥作用,从而事物发展生机勃勃。因此,要充分认识事物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本性,能够内生地、自动地自我调节,发挥作用,

学校课程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创造更新的、自我调节的。动态的、创造的、自我调节的课程体现了育人活动的动态性、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性。在这里,师生一起面对现实中的问题,面对真实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开展学习研究,彼此观摩互动,寻找解决方案,不断产生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成就、生成新的价值。教师的教学要附属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提问不只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更是为了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获得心智的成长,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鼓动学生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大的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

第三,底线性思维

底线性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底线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事物依据本性,内生地、自动地运动变化,而保持其性质不变。这是自由度、回旋余地,也是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依据本性发挥作用就失去了前提,就会变质。要充分认识事物的自我调节本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导致无序和混乱。

自我调节性不意味着任意性,相反它以一定现实化的范围的前提。在强调学校课程开放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校课程的底线性,必须有开放创新的基础和框架。为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定要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底线要求,还要关注学生选择课程的心智能力限度,学校支持可供学生选择的在课程丰富性限度等。

整体性生态思维要求我们放眼全局,底线性思维让我们守住不可逾越的红线,两种思维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而在其中的,就是彰显事物本质属性的自我调节性思维,就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目,顺着学校课程的内在属性来运行,焕发生机活力,自发创造生成,顺其自然,自动调节。

总之,培养生态文明思维素质,推动全体国民的思维向生态文明思维转型,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建构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思维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培养生态文明思维,在新时代,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校长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简介:李冬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自我教育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全国优秀教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全国绿色学校创建贡献人物、全国环境教育百强人物,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未来教育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校长派供稿